编辑的心事:从《青山乱叠》说起

“ 在一些书店和网店,能看到「牛津版」的北岛作品系列、董桥作品系列,作者固然打眼,而精美的装帧设计也使它们备受青睐,虽然价格高出简体字版许多,还是有读者乐于解囊。牛津版中文书,装帧设计者署名「木木」,有时以极小的字号标示于封底,格非的《雪隐鹭惊》、刘未的《六个字母的解法》等等,都是如此。双木为林——林道群”。
上文是当年北京青年报采访林道群的报道开头对他做的介绍。很多人读书会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但书背后的编辑常不被注意,这是正常的。作者写作是负责思想,思想的传播则需要编辑汇集成书。在国外,出版史是很重要的书籍体例,很多学者通过出版史来探讨文化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流动,书籍、期刊、报纸等媒介如何塑造了公众的思想和社会结构。若不说这么高级,仅对爱书的人来说,关于出版与做书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值得一读。这本香港BM社出版的《青山乱叠》,汇集了香港资深出版人林道群多年来在报纸名为「梧桐河畔」专栏的文章,内容多是作者记述自己的“书人书事”,也有观世事有感而发的文字。作者说“香港副刊专栏,奇花异草,名家辈出,集结成书的多不胜数”,而他自己是“丛生杂草,兼有专栏的各种毛病,有些语焉不详,有些芝麻琐碎”。这当然有作者谦虚的成分,但是这样的丛生杂草,集结起来也有六七百页,沉甸厚实,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了解香港出版界的一隅,能感受彼处的文化,也得以从作者多年走来亲临的历史中,旁窥这几十来中国的沧桑变化,因此作者为书拟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副标题“书和人和事”。
说到董桥北岛,喜欢藏书的人大概会想到牛津大学出版社,而知道章怡和、陈冠中这些作者的人,也一定对这家出版社不陌生。这家设立在中国香港的英语世界的大学出版社分支机构,几十年来坚持为中文世界出版高质量的中文学术与文化类书籍,用林道群的意思说,就是“…连北大清华也争相提倡英语教学…但你能想得到,像中国这样的民族要永远拿他族的语文来做学术吗?”。三十年来,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中文出版界地位显赫,推出的书籍由里而外,从内容到装帧,都堪称精品,吸引众多读者。而这些成就离不开作为出版社的学术及普及出版部总编辑的林道群。也许令读者意外的是,这个部门虽然听起来系统专业,但实际上任职员工只有林道群一个人。这是比较少见的能从幕后走到台前的编辑,尤其在他“卡点”工作三十年整提前退休离开牛津以后,自己创办BookMatter(即本事,简称BM)出版社,将过去和牛津一起互相成就的作者们带出来,再版他们的作品,又引来一波新老读者围观。
林道群这么多年和书已然相生相成,这也许从他的开端就能找到线索:他说自己刚入行时,做过一本书,叫《书比人长寿》。往后几十年,对书和文化的一股热情,支撑作者在出版界亲身探索,真正体会到了何谓“书比人长寿”。他在牛津工作时,曾给中国合伙人原型之一的王强出过一本书,名为《牛津书蠹消夏记》,在读书编书买书中,作者已然和王强一样,成为一名书蠹。作者对书的独钟,从他在《青山乱叠》里引用的布罗茨基的那句话里可以看出来:“比如他说:最初我们读书只是出于一般积累知识的目的,它不久便变为我们最重要的职业,为了它我们可以牺牲一切。书本身成为我们的第一和唯一,现实反而成为无聊或令人生厌的东西”。
一位爱书人的养成,和他成长的环境有关系。而林道群,又比一般爱书人特别,早年的经历,让他站在编辑的角度,对作者与文化有了更特别的理解。林道群1987年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香港三联书店做编辑,期间结识了董秀玉沈昌文这些中国资深出版家。八十年代中国文化大开放,可谓群贤毕至,金观涛李泽厚一大批思想家名声大噪,文学领域也涌现一批新人,末期至九十年代宏观因素影响导致气候压抑,作者身处香港这块从来特殊的地方,就这样见证又参与了历史。
《今天》杂志这个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汇集的文学刊物,在一九八零年停刊,又在一九九零年于海外复刊,林道群特地在《青山乱叠》中开辟名为“北岛和他的今天”一章,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大事件,也是作者踏入出版界后参加的第一个特殊出版活动,个中的各种困难,林道群都深有体会,《今天》杂志在第一百期举办纪念活动时,他曾说道:“只是「记忆」这回事,本身就颇为「政治化」,比如说一百期纪念特刊,本身是很风光的一回事,而我的记忆难免有点酸的馒头。比如说我从最初开始对《今天》复刊就抱着一种怀疑,常常纳闷我们在海外为谁编这样的一本中国文学杂志?”。杂志印多了,只能堆在作者自己家里,控制纸张重量以节约运费,一时筹不到钱导致杂志“迟到”又数期合刊,一路上的艰辛,林道群尝得不比其他人少,虽然他不是杂志的编辑人物也不是创作者,他说自己“做的只是后勤服务”,但正因如此,作者要处理许多属于创作以外的现实麻烦。作者见识了这群中国文化人的毅力,在幕后注视了过程,使他对北岛这些人有着含带同情的理解,与旁观者显然不同。
钱钟书说,不识字的人上人的当,识字的人上出版物的当。历史阴霾散去后,一些亲历过去的人们开始讲述自己并不如烟的往事,在官方正统叙事之外,提供许多动人的个人见证的历史细节,而这又引来“书写的权力”的问题。2008年北岛李陀主编一部书,名为《七十年代》,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汇集许多人对自己的七十年代的忆述,尽管编者尽力让写作者的身份多样化,但碍于现实因素,最后能将自身记忆付诸文字的依然大多数是学术文化界的“成功人士”。这样一部书当年引起巨大关注,也自然引来争议,同为香港牛津作者的毛尖当时就在“反思书写的权力”的视角对这本书提出了批评:你们的回忆真实吗?你们有代表性吗?你们的七十年代和我们的今天有何相干?这样的批评显然是必要的,但幕后的出版者林道群多年来和作者们打交道,深知有些事外人无法体会,他说“毛尖一天一夜就检阅完毕三十个作者的六百页写作”又说“毛尖笔头太快”,而那句“陈丹青北岛用了六个月才写出他们那二十页经历”,像是在替自己的作者感到委屈。作者在年轻气盛的时候就做起了传播文化的工作,又很快亲身参与了文化界的重要又艰苦的出版活动,九二年进入牛津工作,彼时牛津刚刚开始做中文书籍,过去和他打过交道的一些作者和文化界人士鼎力相助,提供许多书稿,让他的起步得以轻松一些。有时候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只是思想上的,而编辑因为和作者亲自接触,目睹了作者创作的种种困难,也深知各个作者的性格与为人处事,往往会比一般人要更加懂得且珍惜他们。这是一种文化的关怀,也是很朴素的对人的同情,所以林道群这样的编辑当然不舍得作者们苦心经营的成果被几个“虽然必要”的质问给一棒子打死。
正是这样的经历,锻炼出了这样一位编辑,甚至也可以说是文化卫士,《青山乱叠》里,作者轻松地讲述着一些并不轻松的历史,偶尔沉重,也会尖酸,尽管他已然学会沉稳,面对着一些虽曾做好准备但依然感到意外的变化,他的笔下也会流露出无力感。BM版《青山乱叠》的封面写着“第三版”的字样,因为这本书在作者曾经短暂经营的Thinker社就出版过,有布面皮面多种装帧,符合林道群做精装书的一贯风格,这却引发一个新的争议:林道群只想着做精装书限量版揾钱。也有人在香港书展见到林道群后得出结论:他就是一个重利的商人。但我想,这些都是误解。林道群一直很明白,在香港做出版是“冇钱赚”的生意,“从做生意的角度,做出版、开书店都不会是选项”。这令人想到北京三联的前总编李昕,他做书多年最喜欢的那本《邓小平时代》,是一部高度学术化的著作,但在国内广受欢迎,第一刷就印了六十万册。而香港这样的地方,本就没有太大的市场,每本书开机印刷只敢印两千册左右。创办BM社后面对记者访问,他说:“办出版赚不了钱,但为了书,还是值得再努力努力吧。”这样的话,也只有放在香港来说,才真让人能看出其中的分量。也正是有了许多林道群这样的编辑,许多牛津这样的出版社,当代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考与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只知逐利的人,恐怕是没有这样的关怀的。
林道群在书的第三版结尾增加了三篇附录,含有几篇采访,但我在这里引用一篇没有被收录的访问,为这篇文章结尾:
“林:我真的是谨慎的悲观,资本主义必然这样,越来越庸俗。而且庸俗的社会里我们讲的好的东西肯定是精英的,是少数的,精英这个东西是不能普及的,这是很矛盾的事情。我们想将一些精英的东西普及化,简直是自找苦吃,这对出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