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没有回答》读后有感

Xuggle
Xuggle @Xuggle
云没有回答 - 评论

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妻子在丈夫去世后阅读丈夫的文章、日记、书和藏书,走入他的精神世界,真正了解了丈夫,并笑谈“如果再来一次,我们一定会过得很好”。这样真心地走进另一个人类,完整了解一个灵魂的行动令人动容。

第二,作者在后记中说道,他之所以为丰德的故事迷住,是因为他身上清晰反映出了现代人普遍地“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双重身份,他指出,大多人同时也是加害者,但他们宁愿不去想这件事而已。正值我要开始工作,这点也可能用以自省。

第三,丰德被广泛地评价为“真诚”,引发了我的困惑。

我与他的共同点有三。首先,在童年没有体会和学会爱(有程度之分),因此没有培养起爱近处的家人的能力。其次,我选择过公益事业,他选择过福祉事业,如出一辙。最后,我们都自我评价也被他人评价为“真诚”。

我困惑的地方是,为何一个既不爱自己也不爱伴侣和子女的人,会被社会评价为“真诚”?如果一个人能认清“真”实,“诚”实面对自己,怎么会既不爱自己,也不爱他人呢?

转换到过去的我,就很能理解这种真诚。

曾经,我对自己并不诚实的时候,最常自勉做一个“赤忱”的人;对他人没有同理心的时候,最常被说“真诚”。

因为社会认为的真诚,就是认真聆听他人说话,无条件认可他人的价值。

在成长之后,回头看,我质疑这种真诚。是的,我对人很好,喜欢让别人感到开心——很宜人,还很愿意诚恳检讨自己的问题,但这并不是“真诚”。如果我能根据客观情况评价自我,就不会只有负面评价,会一并看到自己的优点;如果我能诚实直视(平视)他人,就不会无条件地对一切人类感到好奇或者情感服务他们,因为必然不是一切人类都配拥有他人的共情与同情。

主人公对福祉事业如此上心,正因为那能给人一种“我在爱人”的错觉。当然,难得的是,他怀有对个体的尊重,因此没有踏入帮助他人时专制独行的误区。

对此我认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之所以有“人”的一面,和他爱好文学应该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之所以与家人格外不同,也是因为从识字后就一直主动读书、写文字。直到18岁读大学前,我一直保持着在不同文体上自由地创作,后来很快陨灭。为此我佩服他在文字上的坚持和热爱,也因此感到,不论出身多么贫寒(甚至越贫寒越是这样),文字摄入和文字表达,是一个人在情感和精神困境中寻找出路的最佳选择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