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没有说服力的教化讲述
首先,米尔莱德有缺点。失去女儿的伤痛、懊悔让他变得强硬、偏执。但不要忘记,是警局长期的“无能为力”、宗教人群的保守劝阻、家庭成员狭隘不解,加强了她所处的“与所有人为敌”的状态,于是有怀疑中先下手伤害牙医又拒绝承认的举动,另一面又看不惯那些挟持偏见欺负她的人,对这些敢做不敢认的孬种直接出手狠揍。当然,后来又跑去火烧警局,又伤害了对他好的矮个子。只是,她不是一个仅有仇恨的人,比尔发病时她语气变软,马上喊人,知道烧到了自己讨厌的杰克,她也非常后悔。她有缺点,但没到小镇人都有资格教育她的地步。
杰克的转变,是故事用于转折、点出叙述用意的要素。但这个手法显得有些无聊。也许,故事希望用杰克的转变,尝试说明米尔莱德对小镇其他人的偏激、仇恨没有道理,因为杰克这么坏的人,都有光明的另一面。然而,观众应该尝试思考清楚:杰克有很好的一面,看了头留给他的遗书,他转变了。但他能够代表小镇上其他的人吗?他的转变,能够为其他不少人的偏见狭隘、对罪恶隐忍甚至可能视而不见的态度开脱吗?如果米德莱尔不这么激烈的行动,有人真的记得去帮助她吗?
到了最后,故事铺出一个模棱两可的追查线索,也紧接上述叙述方向,再搭上米尔莱德对杰克的懊悔,最终消弭三个广告牌的做法,让那些“我同情你啊但你太极端啦”的声音更显得更加谨慎、正面。仇恨带来伤害的确不是好事,但是否只能将仇恨与追问事实两者捆绑在一起进行判断?没有三个广告牌,还有人记得这件事吗?杰克会有最后的转变吗?如果这个故事尝试鼓吹博爱消弭仇恨,那么米尔莱德也不应是观众教化目光聚焦的仅有所在。
一句话,一份不错的美国保守南方生活体验指南,但不是一段有说服力的教化讲述,如果它的确用力尝试这么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