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长夜的歌哭者

作者:高人同学
前一阵看“伪装者”,和十九在微信上聊得嗨,最后说到“花到最后自然痴”……,有写文花痴的冲动,但是工作缠身居然没有花痴时间,现在写有点过劲,但还是写吧:)脑洞打开,已经不止花痴了。
1。双毒会
“伪装者”里的华彩篇章就是双毒会了,世家子弟出身的多重间谍明楼和街头混混出身的军统特务王天风,在执行一个变态的“死间计划”前,一场会面。
我反复看了N遍。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呢?作为一个狗血的舞台艺术爱好者,这一场就是一出独幕话剧。他的布景深和中国戏曲的特点,一室之内、一桌二椅而已,这应该不是过度联想,因为编剧就是一位戏曲编剧。
在这个简单的布景道具下,语言的交锋跌宕起伏,缓急有致。上来先是一通狂风暴雨般的对骂,甚至上升到激烈的肢体冲突。这时两位重要配角出来拉架,又是一番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甚至是主人公怒满胸膛、无语凝噎的吐槽,而观众看来怎么都是卖萌可乐的台词。配角退出后,双毒开始进入实质性对话,关于将要执行的计划,关于既往的恩怨,关于亲人亲情,关于家国前途,关于忠诚无悔……出身天差地远又相互无比熟悉的两个人,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气氛中、永远看不上对方,连互道的“对不起”也是多番解释:
这是“破例”,
这不是给你的“对不起”,
我没有时间听婆婆妈妈拖泥带水的“道歉”……
关于那个变态的计划
你要牺牲我的亲人,你以为我没有感情吗?
抗战,谁不能牺牲?别人能,你亲人不能吗?
我不配合你的计划!
我也不要你配合!
之后,是一场赌博,第三人(也就是电视剧的第一男主角明台,明楼的弟弟、王天风在军统强行收下的弟子)出现。明台和王天风(男一号在军统的老师)对赌,明楼发牌。
男一号果然无往不利,赢得赌局。
现在,明台只知道事关重大,但并不知道赌博的意义。
观众知道,明台赢了,计划有按照明楼的方案执行的可能,输了就会按照王老师的方案,王老师的方案明显是要牺牲明台的。
观众应该舒了一口气,看起来亲情可能得保,明台不至于非死不可吧?
不过,十几集以后,我们才彻底知道。
按明楼的计划,牺牲的就是明楼。
按王天风的计划,牺牲得更为惨烈,只有明楼不死。
双毒是在争取自己的牺牲。
原来是明台是在争取哥哥的死亡机会而已。
明楼说:我就盼着有人背叛,把我抓出来,哪怕在刑场上,那也可以告诉天下人我不是汉奸、我是抗日者,是中国人。
王天风嘲讽地笑:那你就可以永远活在我们心间了?别做梦了。
这就是我喜欢的语言盛宴那,所有的话里有话,所有的机锋,在当时的场景里我尽量的理解了。但原来还是没有彻底明白、还是不够,在谜底揭穿之后,必须回顾,才能听懂那弦外之音,才能知道那激烈的互相指责漫骂诅咒下是怎样的情义,终于,泪水在第二次看的时候落下,伴随的场景就是双毒密室分别前握手互道的那句“抗战必胜”。没有珍重、没有重逢、甚至没有对牺牲后的青史留名的一点念想,既然抱定的是必死的决心,那么惟一的指向就是“胜利”,满天血色中支撑抗日者的惟一信念。
已是惊涛骇浪,却原来下面还有暗潮汹涌。已是荡气回肠,却还有余韵无穷、摇曳生姿。这种必须要看第二遍的独幕剧,真是心头好啊。
2。 王天风
我的一个好朋友给“伪装者”写剧评,对于王天风,她想到为鲁迅名作“铸剑”,她说王老师既是眉间尺,也是黑衣人。
偷懒一下,我要大段引用她的话。
---这是引用的分割线-----
刚满十六周岁的眉间尺背着父亲留下的雄剑去找国王报仇,他一没武艺,二没胆略,连国王在哪里也 不知道。这时,走来一位陌生的黑衣人,用鸱枭一般的声音对他说,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我就替你报仇。
十六岁的眉间尺二话不说,“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衣人。”
这个为了完成复仇使命毫不犹豫交托一切的少年,这个接受了使命便不惜再叠加一个自己的头颅换得最后的成功的黑衣人,因为鲁迅的千古雄文《铸剑》永垂不朽了。
一边看《伪装者》这个电视剧的时候,我就在心里一遍遍复述这个故事。
没错,这就是三千年前的“死间计划”。
任何计谋里都有赌博的成分,成功的野心越大,赌注越大。为了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老师押上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个特工的性命,赌这个计划的成功。整个剧情在这个赌注上展开。老师就是眉间尺,同时也是黑衣人。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从未在国产电视剧里见过把军统特工塑造成英烈的桥段。冷血,决绝,对国家如眉间尺一样无条件信托,对任务如黑衣人一样愿意牺牲一切来完成,老师用他的牺牲接通了三千年的岁月,和古往今来无数舍身求法的人融为一体。
我想起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梦》:
——好。你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毁掉,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悯。我也不要声名。
倒地的瞬间,王老师成为了这样一位圣人。
---引用结束的分割线---
关于王老师,这个整个剧里几乎一句软话都不说的狠绝角色,这个明长官恨不得“一刀一刀剐了”的战友,我只想把一句特别喜欢的辛词送给他: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3。明楼
叹罢眉间尺,我却另外想起一个同为春秋时代的故事。
赵氏孤儿。
程婴和公孙杵臼商量如何救“赵氏孤儿”,
公孙问:慷慨赴死容易还是忍辱负重活着容易?
程婴说:赴死容易。
公孙说:我老了,“君为其难、我为其易”。
现在,漫漫暗夜伤痕累累的故国就是那个“孤儿”,王老师取了“其易”,明楼长官只能为其难了。
十九说:明长官就是“伪装者”里面的梅长苏啊~
是的,他心机深沉,他重重伪装,他智计百出,他能在灯红酒绿美酒佳人中只靠言语就杀人无形,也能用一只眼镜片就割断敌人的咽喉。
但对比小梅,他的环境就太差了。
没有带密道的大庭院。
没有纵横江湖、呼风唤雨的江左盟,没有五万禁军的大统领,没有悬镜司的冬姐,没有统领大军情人……
却有环伺的日本人、艳如桃李心如蛇蝎一般的旧情人、贴身的为复仇而来的仆人、特务
家中有不能吐露全部实情的下属和弟弟、如母的却时时会蹈于险地的长姐
还有那相看两厌的生死搭档。
另一方面,明长官并没有象梅长苏那样背负个人的血海深仇、没有必须昭雪的冤情。
可他却舍弃了花都巴黎的的浪漫生活、大学教授的清贵职位;
不想什么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投身于这场几乎是声名尽毁、命悬一线的伪装大戏。
靳东扮演的明长官,风度翩翩,风华绝代。但那些考究的西装、挺括的大衣,配色和谐的围巾,都是伪装的道具,和他机变的头脑、善辩的言辞一样是工具。
剧中,他的面容很少在明亮的光线下出现。
他在暗沉沉家具围绕的办公室纵横捭阖;
在灯光迷离的酒会谈笑风生;
甚至他已解开了一重身份,温言嘱咐幼弟“只要你活着,我就原谅你”时,镜头也在他的侧面、背后,光线勾勒出他的侧影,一点明亮、一片黑暗。
直到最后,在开阔的天台上,他对明台说明了自己所有的身份,背景的天空仍是阴霾一片。
所以,我特别喜欢明楼和姐姐明镜一场家中的“温情戏”,虽然仍是没有全部吐露实情和真心,虽然还是在夜晚的灯下姐弟俩压低声音、絮语谈心,但明长官穿了一件居家的毛衣,整个人柔和了许多,强光少有地打在他的面部,容颜如雪,一滴透明的眼泪挂在眼角,居然也在他脸上投下了影子。
原来眼泪也有影子。
4。间谍和特务
看完“伪装者”,回想以往看过的间谍故事、网上也搜罗明楼、王天风的原型。
袁殊,明楼的原型,五重间谍。把日本人的公馆变作了中共的无线电联络站。解放后却因为潘汉年案坐了几十年大牢。平反后,要求去香港或日本,不批准。临终前人已经疯。他说“间谍,就是默默的生、默默的死”
李茂堂,先为共党,被捕后奉命叛变,几经辗转最后成了中统陕西的高层,45年以中统身份到延安秘密再次入党。毛和中央的解放战争初期在陕北虽然风吹浪打却胜似闲庭信步得益于李不少。解放后的第一任国内贸易部副部长,50年被捕,53年死在监狱。
戴笠,他的忠义救国军,随着京剧沙家浜出名了,革命群众斥责他们:“你们号称忠义救国军、忠在哪里义在何方?”历史上的忠义救国军由青帮、学生、工人、商贩等组成,淞沪会战及其后在江浙一带抗日,因为组织仓促、训练时短,战死极多,若干部队全体殉国,留下的史料又极少,迷雾重重。
戴笠的军统,抗战中十分活跃,刚一结束立刻被认为尾大不掉,随着戴本人的空难猝死,四分五裂。
军统的王牌杀手陈恭澍不无凄凉地说:在庆祝胜利的场合,看到别人佩戴抗战勋章,我的勋章在哪里呢。
陈本人在抗战期间组织暗杀行动无数,出生入死。可他最终被汪伪抓获,落水成了汉奸。可抗战结束,国民政府也没有要他的命。一生真伪复有谁知?
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歌词,对诸葛丞相、曹丞相,身后名原来只是历史政治的成功与失败,却不是“汉奸”这样的恶名。
明长官们,要担当的,恐怕是那最污糟不堪的身后名了。
但重新选择,能改变吗?
明长官最后说:上海,我生于斯、长于斯,以后也要埋于斯。
不祥的话,可以预见他几乎可以肯定的不祥的命运。
《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
这是古人对家的赞。生与斯长于斯、也歌于斯、哭于斯,这是家园。
明长官他们,是长夜的歌哭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