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惜和平——《第三帝国的兴亡》读后感

刚读完了这本174万字的巨著,作者威廉·夏伊勒虽然是记者出身,不是正统历史学者,不过很是下了一番工功夫,光是参考资料就占了72页之多。也可以说正是有了如此多的资料才使得一个历史的门外汉敢于挑战这一高难度题材。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如果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就是缴获了德国政府及其所有各部门的大多数机密档案。”和沈志华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一个是公费,一个是自费。

历史学现今门槛很高,非经专业学术训练不得入内,平常人如果想要搞点研究,心理抗压能力一定要很强。相信这一点也促使了威廉·夏伊勒要用材料说话,虽然可能写得不够好看,部分地方甚至像综述,但是大部分人挑不出太大毛病,只能说他对德国的评价不够客观。很多人都说过写历史最好要在历史沉淀之后,“因为时间会使他们具有历史的眼光”,也更能抛开个人情感,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威廉·夏伊勒对此引用修昔底德的话辩解“我经历了整个战争,当时的年龄已经能够理解事态的发展,同时为了了解其确切的真相,我也注意到了当时事态的发展”。修昔底德写出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样的名作,使得用为作为亲历者的威廉·夏伊勒增添动力与信心,写就了经久不衰的本书,也使得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有种想记录当下历史的冲动。

由于资料庞杂,和作者要不时加入自己亲历时的看法评价,使得本书在风格是是极为不统一的,而且由于想面面俱到,自然难免有叙述上的中断,如果没有这些不连贯的描写本书似乎叫《希特勒的兴亡》更合适,这也是记者出身的作者最擅长的。不过优点也很明确,就是对从未接触过第三帝国历史的人是部极佳的入门作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第三帝国的一切。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章节应该是《第二十九章盟军对西欧的进攻和德国内部杀害希特勒的尝试》和最后《简短的尾声》。前者描写的扣人心弦,特别是行动开始后,让人感到简直是在读在一本小说,给后来的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提供了不少细节和帮助。简短的尾声让人有一种很强的在场感,希特勒给自己设计的葬礼还是完美实现了,戈培尔带着妻子和6个孩子追随他而去,并说到“在元首被叛逆的梦魇缠绕的战时这些最危急的日子中,少不得要有一个人无条件的陪着他直到最后的牺牲……因此我相信我正在为德国人民的前途做一件最好的事情。在今后艰苦的岁月里,树立榜样比活着更重要……” 不愧是纳粹最好的宣传家,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是想尽办法宣传,他贯彻了自己的理念“好的宣传如果要有效果,仅仅依靠言词是不够的,它需要有实际行动,不论其中有多大成分需要捏造出来”。

此外,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外交的波谲云诡,我对二战了解不多,主要是几款二战游戏,一直以为邪恶轴心帝国和盟军是立场泾渭分明的对立,哪知道背后有这许多弯弯绕绕,看到一起瓜分波兰后,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圣诞贺电,简直差点一口水喷出来,“希特勒的贺电是:祝您个人幸福,祝友好的苏联人民繁荣富强。斯大林的复电是:德苏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有一切理由万古长青。”也看到了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和平的奔走,尽管和平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他还是不想开战,一味的纵容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在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说到“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行真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捷克公使、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国父的儿子杨马萨里克则说 “如果你们在牺牲了我的国家后能够维持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要是不能如此,那么,两位先生,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为了和平一切似乎都值得忍受,但只有丘吉尔冷静的评价到“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十足的失败”。

在对第三帝国宣战后张伯伦说到“今天是我们大家都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为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人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活着看到希特勒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可惜他终究没有活着看到这一天。本书对外交活动进行了大量详细的描写,个人感觉有志于从事外交事业的读者很适合读读此书,外交真是一项斗智斗勇的工作。

二是纳粹的残酷。第二十八章《新秩序》对纳粹的残酷统治进行了详细描写,毫无人性的灭绝使人不忍心重读。而且最令人失望的是许多纳粹在战后的审判中都得到了轻判。希特勒、戈培尔按自己的设想死去,戈林和希莱姆也没有如大家的希望走上绞刑架,他们按照自己的选择服毒身亡。死去的人们所应得的正义又在何处?

纽伦堡审讯时曾对这些纳粹分子提出过一个问题:一个军官,除了对元首的忠诚而外,还有没有更高的忠诚?得到的回答是我是一个军人,服从是我的天职。很多纳粹分子都认为自己只是执行命令的无辜人员,只有贝克说到,当良心、知识和责任不许可执行某项命令的时候,一个人对最高统帅的忠诚就有了限度。

威廉·夏伊勒在后记中充分主观表达了对德国人的警惕和仇恨。这也是不少史学评论价批评的地访,不过他还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些走入歧途的政府和无所敌人的人们如果能记住纳粹恐怖下的黑暗和几乎席卷了全球的种族大屠杀,可能也将是有益的,而这正是本书的宗旨。记住过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