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与流浪的国产科幻

80后坏小子——郭帆
12年,是我第一次接触郭帆导演的作品——《李献计历险记》。其实这部电影,评价并不是很高,豆瓣也只有6.4分。最初看的时候,也确实不是特别喜欢。前几日又从新看了一次,感觉很微妙。《李献计》这种情绪为上,非线性叙事的风格,像极了达伦的《珍爱源泉》。同样的奇幻,同样的深情,相比之下《李献计》只是更便于理解,而达伦更晦涩。重看之后,加了几分喜爱。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几乎会经常出现在导演影片之中的“私货”。
《李献计历险记》中的大白兔
身为80后的郭帆导演是一个非常怀旧的人。会把那些许多专属于“80后”的时代记忆放入自己的作品当中,填充细节。诸如“小霸王”“大白兔”“漫画书”等等,这些“情怀“符号除了有标记年代的作用以外,更多的是对于导演自己童年的一种缅怀,伴随着懵懂和好奇出现,有时候也预示着转折和改变,更是那段岁月弥散后的深刻向往。
《同桌的你》之中依然存在的大白兔
对童年的回忆充满向往,但是并不证明郭帆就是个“好孩子“。偏爱荤段子,“重金求子”“大胸妹”这些恶趣味元素,组成了郭帆影片主要的喜剧成分。在《同桌的你》遇见mike sui 之后,几乎所有恶趣味部分就都由mike承担了。中国话说的溜的老外挺多的,而mike可能是他们之中真正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的那个。
纵观两部前作,还有一个——“父权形象”是一直作为背景存在的。无论是《李献计》还是《同桌》,男主最初总是和诉诸暴力管教和难以放下高姿态的中国式传统父亲处于对立状态,而历经风浪以后,主角也都会与父亲达成和解,象征着一种继承和成长。
“怀旧”“恶趣味”和“父子情”组成了郭帆电影的底噪,也在《流浪地球》里继续发挥着作用。
刘培强一家
郭帆三部作品,涵盖了奇幻,现实和科幻三种观念。而其中,最好的是《李献计》,在动画短篇的基础上,从新编排时间线和人物情绪的推进,都做的很好,作为处女座已经可圈可点了。美中不足就是只能用动画表现大场面,资金所限,但是也能看出郭帆的野心。而《同桌》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烂片了。可能是被资本绑架,亦或是某公知参与过多。《同桌》之中,充斥着中年老男人对于年轻少女的意淫,与其说是对于青春的怀念,不如说是对于青春的一种强奸。狗血的剧情,洗白渣男,华丽化真空化的大学生活,以及通过丑化现任来美化初恋这种种做法都十分愚蠢,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恐怕是:‘’编剧>导演‘’的。
看过《流浪地球》
中国是几乎没有合格的科幻电影的。
网上以“科幻电影”为关键词搜索,出现的牛鬼蛇神
科幻,这个类别在中国走入商业时代以后,就长期处于空缺状态。更多的是打着“科幻”的幌子,或者干脆套一个“穿越”的壳子,然后该言情言情,该宫斗宫斗。而大部分观众们也不是很在意这些。只要能在影院里开怀大笑,最好在加一些巨大特写的“演技时刻”让他们落泪就最好。至于需要动脑子的剧情,最好在90分钟内解释清楚,不然我就懒得去理解了。再问起电影制作者的话,他们大部分会归结到中国的电影工业不发达;特效水平不行;外国团队太贵,我们没有钱;这样诸多的外在因素。导致了,中国长期的真空“科幻”期。
现在《流浪地球》来了!《流浪地球》其中的特效不能说是世界顶尖的水准,但是就国内来说,已是空前。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这一点和《动物世界》有异曲同工之用。虽然借助了外来团队,但是只要参与制作过程之中,我们自己的团队就会有提升,也可以逐渐追赶“好莱虎”的步伐。
电影《流浪地球》之中的北京城
那么如果抽离了特效带来的视觉感受,再去看《流浪地球》呢?我们都知道被奉为小成本科幻片圭臬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去年也是出了续集,不过那个就不敢恭维了)。一个科幻概念建立起来以后,用一场聚会来推演其细节,逻辑完整自洽。这种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它的科幻设定延展到片中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着片中所有人。类似的电影还有《彗星来的那一夜》,去年大火的《湮灭》以及老塔的已经不单纯是科幻片的《潜行者》等等。这类科幻片是远远高级于只吃特效而不讲求细节的超级英雄电影的,乃至环太平洋,哥斯拉这种老牌的科幻电影,也是缺乏细节描写,硬硬的塞给观众一个设定,然后便开始了幻想。当然也有《银翼杀手》《星际穿越》这种足够硬核的科幻片存在。
以此为轴,我们来看看《流浪地球》。大刘的科幻设定尚在,加速老化的太阳,以地球为“飞船”逃离的地球人,行星发动机这些设定都足够震撼、足够科幻、足够硬核。但这些都不是郭帆的东西,如何描绘那些在此设定下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心理状态这些细节,这才是导演要思考的东西。然而,二刷以后,我还是不能满意。冷却服如果能过关的话;那蚯蚓干这种东西简直是莫名其妙(而别的食物也是没有描写了);地下城的勾勒是非常潦草,想要去达到一种“猪笼城寨”或者“鬼市”的感觉(甚至还有黑市老大这种设定),但是却有些猎奇的变成了唐人街的感觉;最后的汽车驾驶方式真的是没有道理也没有必要更没有解释,只是看上去有科技感而毫无原因。诸多细节处理的也不好,男主为什么在解决了火石点火器卡住的问题以后没有被瞬间压死?为什么重要的火石要保存在距离发动机那么远的地方?甚至包括“领航员”的爆燃直径是5000公里这种低级错误都出现了!大量重要细节不予解释,导致重启苏拉威西发动机显得特别儿戏。甚至包括,吴京和老马的整场太空戏,各种巨大的音效用于增加紧张感,但是太空之中是听不到声音的啊!(如果说《星战》能圆上这个BUG的话,《流浪地球》恐怕是不行的。)综上,故事内核上,《流浪地球》还是停留在“高概念”的层面,虽然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媲美,但是并不是硬核的科幻。
《潜行者》剧照
来自原著党的愤怒
我没有想到,编剧们竟然可以这么疯狂的吃书。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地球面临短时内灭亡危险的时刻,是不是中国人这件事还重要吗?那个时刻所有人都会以地球人来寻找归属感。举个例子,有地域黑的时候,我们就会以自己所在省市作为自己的标签;当有辱华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就是中国人;世界杯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希望,日本或者韩国赢下比赛,因为我们都是亚洲人;那么流浪地球计划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是也只该是地球人。而其实,在大刘的原著中,由于长时间受到末日气氛的笼罩,人们都只关心关于地球逃逸的事情,对于人类之间的情感,家国情怀都已经丧失了——没有比活下去更重要的事情了。片中大肆渲染的父子情深,队友羁绊,放大化牺牲,渲染情绪,这些内容适用于“灾难片”但完全不适用于《流浪地球》所设定的科幻维度。要知道原著里,遇到危险从来都“年轻人先走”的。
原著之中,仅仅刹车时代就用了42年之久。而片中,明显压缩了这个时间。刘培强告别儿子上空间站那一年,行星发动机似乎还是建设之中,而17年后地球就已经要利用木星引力逃逸太阳系了。我能理解这样改编,可以仅用两代人就串联起“刹车时代”和“逃逸时代”并且能在影片最后进入“流浪时代”,方便观众理解也方便组织拍摄。但是这样的改编丧失掉了在长达400末日阴影笼罩下仍然坚信希望的那份决绝,那种浩气。太阳代表着恐惧;人类在地下城之中也仅仅是苟活;无论是繁衍还是工作,都是为了100代子孙以后能生活的美好。这种渺茫的希望,异化了人类族群的内心,盛压之下,如果我们还能成功完成“流浪地球计划”,那才能真正体现人的顽强!于此相比,片中塑造的,偏向个人主义的牺牲就微不足道了。
刘慈欣
《流浪地球》借用原著的文本,改编了一部精彩的灾难末世主题科幻片。片中特效工艺精湛,剧情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人物特点鲜明,在中国科幻片维度可以说是空前的。但,遗憾在于,商业化改编没有继承原著的精神内核,加之细节处理粗糙,人物过于功能化。视听场面虽大却鲜有精彩的视听语言呈现。好看但不耐看,情绪饱满但缺乏理性克制的科幻内核表达。
虽然我们看电影不应该以原著的角度去审视电影作品。但《流浪地球》作为电影的不完美,是不能仅仅用“特效好”这个优点弥补的。为此给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