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阅读浪漫小说的朋友们,本书依旧非常值得一读

cerberuz
cerberuz @Cerberuz
阅读浪漫小说 - 评论

身为sis female non-binary我其实确实对于人们的阅读趣味,性别身份政治等等对此是否有影响,这一类问题别好奇。虽然我闲时也曾短暂思考过,但从没深刻去考虑这个问题。这本书正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的疑惑,并给我指出了未来的思考方向和需要观察的角度。

我个人其实并没有办法忍耐书中所描述的“浪漫小说”,也没有这方面的阅读习惯,在较前的章节里Janice就给出了答案:如果你确实坚信人权和平等的话,这类小说中的刻板印象和角色画像以及内在逻辑会让你不忍卒读。因为本书作者本身也不是目标读者群。这点让我心理好受了很多,因为我也曾在中学大学同龄人的推荐下阅读过个别知名国产言情小说,但是阅读时的心情我还是记得的,大概就是“这有啥值得看的……这也太蠢了”。书的情节我现在大概也有粗略印象,但是和本书中描述的情形完全一致,我对那本书只记得几个典型场景,比如霸总先婚后爱,追妻火葬场,生了一儿一女大团圆结局。但是角色名字、作者名字和书名我完全想不起来……但是那时的我希望自己可以融入集体,看起来像个正常女青年,能和周边人有共同话题,所以我还是忍着不适把这本漫长(其实按现在的标准应该不算长)的小说读完了,并且小心地不要向周围人表达我的真实想法,同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在获得“权威”肯定之后,现在我也终于可以告诉十年前甚至更早的自己:没事,你不奇怪,也没病,更不是厌女,你体会到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反应。

由于我个人仅一本最多两本的阅读量,我在这本书的开始就有点害怕自己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尤其是在看到简•奥斯丁的作品有浪漫小说的情节但并不算数时——因为这是在我心中最接近的读物了——我的担心达到了顶峰。幸好科室里的一位小姑娘每周确实会读10小时以上言情小说,并且非常乐于和我分享她和她的朋友们的阅读体验和经历,在此感谢叶子,没有你的分享我可能对这本书没有那么好的理解和那么多的思考,谢谢。其实在看到八组瓜组和达芬奇组各种隔空喊话吵架,只是为了表示自己才是真女权的时候,我就想过这个问题也许不会有那么简单的答案,而且我靠自己肯定理解不了,感谢叶子不计较被我盘问😘

本书由于成书于1970年代末,80年代初,且采访对象主要是中产街区的已婚全职妈妈,所以我一开始以为叶子作为一个中产上层的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20前段女性,会和她们的经历会大不相同,然而事实证明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在和她,一位典型的现代浪漫小说读者交流后,要说和书中描述的情况有何不同的话,我认为首先就是到现在——2022年——女性在网络上公开表达自己喜欢浪漫小说,包括软色情小说已经不再是罕见且相当禁忌的事情了;其次网络提供了交流平台,现在的女读者不必再像1980年那样,从来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只能通过报纸专栏来了解出版动态,sns和bbs的兴起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交流彼此对书的偏好;再次,大女主,尤其男主中途死掉或者感情线变得不再重要的作品不再是评价平庸且避之不及的作品,反而成为了单独的门类,现代爽文大女主类型浪漫小说不仅很有市场,甚至一度是受众最多的门类之一,按照本书中的分析,其实也可以证明读者们也是在改变在进步的;最后,毕竟相隔四十年,社会环境有所改变,对人设的硬性要求出现了变化,这倒是意料之内的变化。

要说什么没变的话,那就是“霸总”设定确实是没什么变化,哈哈哈,看来父权制在对default human的刻板印象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没变,可见平权运动+父权瓦解迫在眉睫,否则还会对不达标的男性(which=每一个活人,因为父权制下的理想男性是不可能存在的)继续做出不符合现实的要求。还有最核心的,书中总结的浪漫小说13步逻辑,这点没任何变化,在我把这页给叶子看的时候,她先是爆笑,接着啧啧称赞,最后还拍下来给她的其她读者朋友分享,可见这个逻辑链即便在40年后依旧深得人心。

像每一本好书一样,读的过程中会引发人思考和发散,“既然异性恋言情小说是这样,那耽美是不是就是减去‘摘除社会身份’这个步骤的浪漫小说呢?”;“大女主是女性靠阅读来对未来做出展望,那是不是同理启点男频也是男性来逃避社会身份带来的压力所以创作的呢?”;“如果情感描写脱胎自对母亲无微不至包容的依赖,那是否证明当代异性恋女性情感缺失的部分是父权制下男性几乎没可能提供的”……因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设想和搜索,也对未来阅读方向有了头绪。

要说还有什么重大收获,那就是读完本书之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我最喜欢的小说家是毛姆和麦卡勒斯……还有就是全书最后一句话,希望与全人类,尤其是有平权想法的女性朋友们共勉“ 不只是理解它的源由和乌托邦渴望,还要了解如何才能最好地推动它发展,让它最终有所成果 ”,不是不理解且和男性一起嘲笑其他女性阅读浪漫小说,而是理解这是父权制重压下的女性情绪的一个小小出口,是求救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