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异端会是明日的信条

啊哦Zora
啊哦Zora @aozora
哈耶克传 - 评论

大学时读《通往奴役之路》,完全是出于猎奇的心理。万万没想到的是,它以及它的作者哈耶克,能对我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记得有次参加面试,考官听说我喜欢看书,便问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通往奴役之路”几个字。看得出他脸上有些迷茫,我解释道,那是一本批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书。我一度觉得自己表现差极了,然而最后却莫名其妙地通过了面试。

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哈耶克让我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及其价值,并使我成了一个自由至上主义者。

哈耶克被认为是极端反社会主义的保守右翼分子,这无疑是个天大的误会。事实上,哈耶克不但不是保守主义者,而且他十分反感保守主义。当然,他也不是社会主义者,但算得上是进步主义者。

他曾坦言,如果必须在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中二选一的话,他会倾向选择社会主义,并且他年轻的时候也的确是名社会主义的信徒。他对社会主义始终充满同情,认为社会主义者道德上的初衷并没有错,可惜他们努力的方向南辕北辙,以至于通往了奴役之路。

改变他人生轨迹最重要的人是他的老师,米瑟斯。如果没有遇见米瑟斯,哈耶克很可能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在决心学习经济之前,他对心理学表现出格外痴迷,后来还写过几本心理学著作,可惜似乎没有人理解他的理论。

从1899-1993,哈耶克的一生横跨了整个二十世纪,这个世纪又是如此动荡不安,诡谲多变,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经历了反复剧烈的震荡。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冷战。从古典自由主义到社会主义,福利社会,最后到新自由主义...哈耶克见证了世界的变幻莫测,唯一没变的,是他一以贯之的信念。

他一生颠沛流离,离开奥地利的家乡,辗转英美,最终荣归故里。

20-40年代,他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学,和好友罗宾斯一道把这里建设成了保守主义的堡垒,与左派基地的牛津大学进行了艰难持久的斗争,并在30年代与凯恩斯展开了空前的大论战。在那个左翼盛行的年代。哈耶克虽然小有名气,但作为一名异教徒,他并没有被认真对待。

1944年3月出版的《通往》使得他一炮走红。这本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读物,在战时物资紧张的英国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通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承认了人的无知,承认了理性的局限性。它是一声划破长空的警钟,使人们警惕到计划经济的危险,遏止住了自由世界向地狱的滑坡。在许多年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它仍被无数年轻人私下偷偷传阅,散播自由的火苗。

40-60年代,在美国。哈耶克在写完通往之后,逐渐放弃了经济学的研究,把兴趣转移到了政治和社会学,他开始更加忧心人类的命运。哈耶克是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他多次预测苏联这头“红”水猛兽会摧毁自由世界。

他曾因耳朵受伤而导致左耳听力受损,年迈的他爱开玩笑说,马克思当初是右耳聋了,而自己则是左耳聋了。

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哈耶克而言无疑是又一次无限风光的时刻,尽管他是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共同分享了这个奖项。瑞典学院把奖同时颁给他们两位意味深长,既想表达对哈耶克观点的认同,却又死要面子,偏偏安排一位左派来挽回脸面。

70年代,撒切尔夫人引领的新自由主义政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转折。撒切尔坦言自己是哈耶克忠诚的信徒,受哈耶克影响极大。外界猜测哈耶克是她背后的影子沙皇,甚至完全操纵着她。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他们之间仅仅是普通的友谊罢了。总之,哈耶克的后半生比前半生享受了更多殊荣。

哈耶克也许要感谢上帝让他活这么久,久到足以亲眼目睹宿敌的溃败。1991年,苏联这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崩溃了,他在给别人的信里写道,“我想我们这边完全胜利......不会有比这更激动的象征了......我几乎不敢奢望自己能活着看到这一切”。中国也早在十几年前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作为失败的经济制度被彻底抛弃,而它作为一种人类实验将会被载入史册。

哈耶克虽然早已离世,他的思想仍将照亮未来许多个世纪。时刻提醒我们要自由,不要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