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经验”的作者性

出生在八十年代末的毕赣,被老塔震得改变美学观点的准90后,要如何用影像讲述他的个体经验并试图与更广的共通情感作联系呢?

自《路边野餐》一鸣惊人之后,这位天才型导演花三年时间给出了更华丽更全面的答卷:被部分人称作营销事故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也许更多是资方的责任?)。当然,无谓假设他的确有意愿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需以此作为切入影片叙事的一个可能视角。

从18年最后一日心焦地等到二月份,法国院线终于也挂上了这片子的海报,由于影院比较传统所以看的是全2D的版本,但标题出现时的亮度变化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新的提醒方式。

关于剧情的解读已有很多,这里也就没什么赘述的必要,但于我而言比起对故事线的精确把握,更重要的不如说是对其中符号运用的辨识。或者就如一些给此片打低分的人讲的那样,那些应当被视作“抄袭”的诸多部分。只看过一遍的我来列举这所谓的“重复”不太容易,幸好@把噗已经多少认出了蛮多。

这样的“抄袭”要如何为毕赣的作者性亦即独创性做补充?为什么看完此片的我会被其中的乡愁(一个意涵广泛的能指)震得想哭也哭不出来?看着电影里的电影就能获得最深刻的情感体验吗?

不妨说,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新世代中,个体经验的获取在很多时候都以二手的形式发生作用。明信片上的旅游名胜、电视/电影里纪录片式的“真实”、社交网络中她者们刻意挑选修剪的人生……景观社会里倒悬的“真实-影像”关系让呈现先于亲身经历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

影片中以80s-90s明星的名字称呼角色,时而出现的年代老歌,或者诸多“抄袭”镜头的似曾相识,甚至包括请来侯孝贤王家卫的御用合作者(配乐和灯光),都以一种重新编排组合的形体服务于整片(我以为)的叙事核心-记忆与真实、逝去与未曾发生,还有最重要的乡愁。难道低清的电视屏幕大街小巷传唱的粤语金曲不是某种程度上大家共同的年代记忆吗?

也正是对这些共同符号的精心运用(我甚至觉得大多都可能是无意识的),才让长镜头里不断变换凝聚的意象和私体验们如此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