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马背上驰骋的无尽诗歌
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在关于它的讯息已经铺天盖地地从各个方位将我埋没之后。
柏林金熊奖,文艺片导演,登上『城市画报』封面的样子不太显眼女主角,不太好的票房成绩。
图雅的婚事。
在正式上映之前太多的铺陈对于任何一部电影而言都不会是太好的事情。现代人本来就略嫌挑剔的眼光和高昂的电影票价会因此而让它蒙受更高层次的希望或是要求。这对商业大环境下的电影是致命的。
而的确,我们也经历了太多大炒作大宣传下的垃圾电影。一次又一次地倒胃口带来了习惯性批判的后遗症。
可是不到两个小时后,大银幕黑了下来。周围的不多的人们沉默地离开。此时的我却认真地感觉到了意犹未尽。
马头琴悠远的呜鸣,土砾纷飞的漠漠草原,皑皑白雪如粉灰一般洒落在挤挤挨挨的羊群上,还有图雅粗犷而美丽绝伦的脸。
不像商业大片那样用重金砸出血肉横飞的画面来逼迫人的心灵颤抖出相应的兴奋反应,没有什么手段比那更加低级。
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力量。纯粹,原始,野性,并且久违。
因此离看完电影不到三个小时的现在,我执意放肆自己不能平静的心情,写下这些无以真正言表的礼颂。
图雅的婚事。不造作,不粘乎,影片的风格就像这个题目一般扼要而直接。它是文艺片,标准的文艺片,尽管影片一开始,它让所有人的信念都微微动摇了。且看那电影的画面,颜色没有细微的偏转,画面像记录片一样不带感情色彩,镜头的剪切没有显著的特点,配乐不多不煽情。甚至在杂志封面上还容貌姣好的余男,电影中劈头第一个镜头就是体态臃肿,肤色黝黑,皮肤像沙砾一样粗糙的蒙古妇女。不美,不文艺,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像记录边塞风土的宣传片一样正统甚至乏味。
而好电影从来不急于在开头的几分钟便让观众下了定论。
故事的推进是缓慢的。慢的足以让人一览内蒙古游牧民族无处不在的独特风情。等到眼睛适应了那样骄阳下空阔无垠的荒芜的草原,适应了低矮的蒙古包,质朴而风情独具的土房,适应了蒙古女人晒伤的皮肤和御马飞奔的身姿,也许那用不了多久。等到它适应了,那道门便吱呀一声缓缓推开。
图雅很美。对她的美的意识也许是投入影片的第一个豁然开朗。也许是一个疲惫的眼神,或是一个翻身上马的潇洒动作,一句斩钉截铁又漫不经心的话,这个包裹在草原风沙和大头巾里的有着性感嘴唇的女人,以一种不平凡的方式美着,尽管像男人一样豪迈粗犷不修边幅。偶尔你会看到她艳色的头巾里像鹰一般闪光的眼睛,或是隐藏在黝黑脸庞里的苍白而丰满的嘴唇,更多时候你看见她一叉腰一甩头突然流露出的女性气质,美得不可方物。原始得像一头兽物,充满跳脱的灵性和不羁。属于力量,顶天立地,并且雄健。
而这样一个女人点染开了一个族群的风貌。无论是孩子,老人,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男男女女,一切的影像都指向了一个淳朴而强大的民族。想象中的内蒙古是片水草丰美的天堂乐土。不是的。影片彻底推翻了这种幼稚。草原离沙漠只剩最后一步,漠漠黄沙,山穷水恶。而这样的族群却有恍若生活在乐土之上的单纯善良。游牧的苦难,自然的恶劣造就了一切的原始和淳朴。
淳朴,这个词在影片中表现得让人心折。小女孩圆鼓鼓的脸,小男孩洁白的笑容,夫妇间的简单对白,有情人间轻轻的颔首。那些笼罩在粗线条中的细微的感情让人无比舒心。是刻意不去表现人性的肮脏面,或是那样坦诚相对的善良确实存在着,我选择相信后者。
因此我愿意相信这是一部暖色调的,积极的影片。尽管影片的最末,图雅在婚礼上咽声痛哭。这个戛然而止让这个刚强的女人对于爱情的坚守忽然变得如此软弱无力。婚事过后,未来的道路依然扑朔迷离,不过由一场风波径直踏入另一场。一切出于善良而天真的人性,而结局,也因为这善良天真的人性而捉摸不定。这是人性对人开的玩笑。
哲理都是痛苦的,未来都是晦暗的。可是我看到了那个刚强的女人的抗争和强有力的挣扎。这让一切的希望存在。
有那样的挣扎,成败与否都可以淡然了。
这是一个好故事。而且有一个好的讲述者。贴近泥土,但绝不流于市侩。文艺,但与矫揉造作绝缘。
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现实得让人惊叹于生活的艺术,平凡中的不平庸。它颠覆了我心中一切好电影的标准,静默中摧枯拉朽。
甚至在片后我开始抑制不住地自省。我切肤地感受到,自己正过着怎样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