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st of the Worst

   前几天为一家公司做翻译时碰到一个短语,best of the best,我把它译为“精益求精”,也不知是否妥当。今天把它的反义词用在《见龙卸甲》上,我想是最贴切不过了。至于这翻译嘛,我觉得就不用了,因为我觉得用原文可能更有遐想的余地……

   把这部打着三国旗号的电影从头看到尾,第一印象就是:除了一些熟悉的三国人名地名外,几乎看不到和《三国演义》或《三国志》之类的历史著作有任何关联之处——就好比回家进错了房间的感觉。后来想想也对,人家开头不就用字幕交代得很清楚了吗,编导著全由一位叫李仁港的“牛人”独自担纲,所以这“李氏三国”和罗氏、陈氏之流划清界限也是很自然的了。

    不过,再怎么说,对于看着《三国演义》原著、张国良评话和听着袁阔成评书长大的我来说,看完此片还是像吞了只苍蝇般难受。由于此片令人啼笑皆非乃至不爽之处实在太多,无法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只好罗列如下:

    1. 罗平安展开一幅地图,上面赫然印有“武汉”的字样,得名于1927年的国民政府首都武汉出现在1700年前三国时期的地图上,真让我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2. 在同一幅地图中,河北的常山出现在湖北境内,让我刚坐过时光穿梭机后,又来了次空间太挪移。

    3. 孔明亮相,在众目睽睽下狼吞虎咽足足有一分钟,这吃相让人一点联想不到神机妙算的卧龙先生,倒十足像“饿死鬼”投胎。

    4. 曹操不知何时冒出一个孙女曹婴,这还不说,他在观战时言传身教地对孙女说出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给人既突兀又无厘头的感觉。

    5. 和三国演义中赵云怀抱阿斗杀了个七进七出的记载相反,影片中赵云始终把阿斗绑在背后,而在打斗中赵云又多次侧背着地……联想到后来阿斗的白痴状态,也许李导演的安排更加符合逻辑。

    6. 赵云向孔明请缨时,后者拍了拍前者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子龙啊,我们都这么一把年纪了,都是靠着一些美丽的回忆而活着,你这又何苦呢?”全场观众绝倒。

    7. 孔明第一次拿出锦囊,上书“青龙”和“白虎”,心想这孔明惯喜故弄玄虚,于是我忍了;后来赵云率两小将迎战曹婴,孔明再出一锦囊,又见“青龙”和“白虎”,当时的心情,用袁阔成常说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鼻子都给气歪了”。

    8. Last but not the least, 邓芝和韩德对决到同归于尽时,一方突然大喊“大魏国万岁”,另一方也不示弱地大叫“大蜀国万岁”。一阵眩晕过后,我的脑海开始一一闪过江姐、董存瑞、邱少云的高大形象……

   与奇烂无比的情节相呼应的是惨不忍睹的服装。不说别的,就蜀军那一水的二战英军头盔就叫人怀疑李导是不是《回到未来》的粉丝。

    好在这部电影还没烂到一无是处的地步,至少原创音乐还是值得听一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