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致命”潜行者幕后的故事

kanhaoyo
kanhaoyo @kanhaoyo
潜行者 - 评论

Day 46 潜行者Сталкер

1979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在网上看了一些《潜行者》的幕后花絮,这个科幻又哲学的故事在我心里被彻彻底底的拔高一大截。这部“致命”杰作是如何让塔可夫斯基失了心智的。

影片取景地为爱沙尼亚和塔林的废弃发电厂,因其“富有表现力的材质”。它美得不可思议,但也导致了许多后勤保障问题。剧组人员经常要在一些非常不舒服的情况下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废土,泥泞,污水;可实际情况往往比电影呈现的情况糟糕许多倍。

第一次拍摄进行了好几个月之后,胶卷被带到莫斯科的一间实验室进行冲洗,但冲洗完毕之后,他们发现“影像看起来昏暗且泛绿”,多月以来极度高压忙碌做出的工作成果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就好比回首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与麻烦,到头来突然发现自己摄影机没装胶卷”。有两个问题,冲洗胶卷的不当,而是胶卷本身的质量问题。他们所使用的电影胶卷为出名的Kodak5247,而苏联的洗印车间还没有冲洗这种胶卷的经验。(异形闪灵星战和银翼杀手当时都是用的这种胶卷。)

就这样他们炒掉了摄影助理,艺术指导,和摄影师贝雷格(也是《镜子》的摄影)。

塔可夫斯基和贝雷格常在片场发生分歧。有一次,塔可夫斯基让贝雷格做一个他在伯格曼电影中看到过的效果,他们甚至为此设立“专间”,但贝雷格却没做出他想要的效果。塔可夫斯基对他大动肝火,所以在胶卷被毁后,他立马炒掉了贝雷格。

他的日记里写到,70年代对塔可夫斯基来说是个异常艰难的年代。他1966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被禁止在国内上映,而他下一部电影的剧本也被毙掉,因为太过私人化。这就是后来的《镜子》。

制片厂正准备取消《潜行者》的拍摄,他们不断亏钱,但没有彻底取消电影制作。他们决定让塔可夫斯基再试一遍,只不过用一半的钱。

塔可夫斯基决定找一个新的摄影师,他找来了雷奥尼·卡拉什尼科夫。第二年秋天,他们在爱沙尼亚一个废弃的水电站重拍了几个月,因为他们之前的拍摄地发生了地震。塔可夫斯基看了成片......糟透了,毫无电影的魔力。

于是,他又炒掉了雷奥尼。

然后,塔可夫斯基决定第三次拍《潜行者》。这一次找来了亚历山大·科尼津斯基。他改了剧本,于是,第三次的版本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

当时的制片人在电影中进入“区”时需要搭建栅栏,可当时并没有预算。可当开拍时,栅栏已经装好了。制片人暗示“材料可能是偷的,找的,换的...”。

另一个受预算消减取消的镜头是“潜伏在雾中的坦克”。第一年,他们有七八辆坦克和五辆装甲车,第二年被限制为三辆坦克和两联装甲车。这些都是从莫斯科运过来的。第三年,坦克被带来了,但只给了1.5个小时,而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两三天,这样才能有时间多角度拍摄,而且必须放在“区”的入口。

”没有一个变化是偶然的,都是复杂的创造性工作的成果。“

观众们不会意识到如果真的在那会有多么痛苦,塔可夫斯基擅长制造如梦境般的画面。在一幕中,工作人员站了几个小时,“膝盖浸在臭气熏天的油坑里”

“上游一家纸厂流出的污水将整个片场笼罩在一层恶臭的瘴气中”这样持续了好几个月。那个“红色泡沫的河流”其实是“工厂倾倒在河里的纸浆与纸张废料。”

取景地的水电厂和化工厂,导致许多剧组人员后来死于疾病,可能与在危险化工品和辐射附近工作有关。其中三名牺牲者是扮演作家的演员,塔可夫斯基本人,和塔可夫斯基的妻子。塔可夫斯基去世时只有54岁。

这些让电影看起来是切尔诺贝利灾难核泄漏的堆芯影像。事实上,这部电影拍于1979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1986年。核泄漏使周边地区无法居住,该地区被称为“隔离zone”。那些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人们自称为“潜行者”。

“拍电影需要钱,写一首诗只需要纸和笔。这是电影的劣势,但我认为电影的魅力是无可比例的,我要向所有不畏险阻,努力实现自己电影梦想的导演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