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无主题感想

Viesca in pause
Viesca in pause @Viesca_in_pause
钢琴家 - 评论

看似冷淡克制,其实浑身反骨。几乎所有设定都偏离主流话语:华沙沦陷,人们几无反抗情绪,遥寄希望于德军仁慈;犹太人一朝变为低等公民,波兰人加害起来竟颇为卖力;所谓“犹奸”,偏是救命恩人;暴动时置身事外,“抵抗无用”张口就来。一定有人失望或义愤填膺:这样的人,怎么配当主角?

是的,这样的人,才最能当主角。

前半个小时的关键词:仓促。没弹完的琴,没开始的爱情,没真正聊过天的家人,没藏好的钱,没吃完的饭,都在绝望的等待中一去不回了。那段潦倒的哭戏,那张悲恸的脸,无法形容,一颗心瞬间就瘪下去。

后半段废墟求生,异常宏大。末日感?那正是人性的末日。手指握紧、按住什么,是为了不死;手指在空中舒展、弹奏,是为了活。神经衰弱、瘫坐在地的晚上,头脑中的音乐,引领着他。很难不想起木心:“反右、文革来了,怎么办?跑。艺术要保存自身。”电影之外,我不一定坚持这个立场,但当Szpilman要跑的时候,他跑得漂亮。

布莱希特《题词》:在黑暗的年代 / 还有歌吗 / 是的,还有关于 / 黑暗年代的歌。

如果这歌并不光荣?如果这歌没人听见?

哪怕这歌并不光荣。哪怕这歌没人听见。

既不光荣,也不可耻,他只是幸运——一个人,接到命运从废墟里抛来的绣球。这幸运让他活着,让他完好,让一切重生,让讲述完成,并映照所有他人之可耻之光荣,所有艺术之悖谬之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