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有博主Ego大放送

关于热辣滚烫,想说的一些话

本来关于《热辣滚烫》我不打算说什么,因为对我来说是很个人的体验,我春节期间不愿意和家人看,后来是离开家之后才和信任的朋友一起去看的,几乎哭完了整场。当然我也有很多意见,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个电影,想起来只有眼泪在狂流……

但今天在SNS上看到影评,随后去软件上看了评价,被恶评吓到了,也有写得部分有道理让我比较赞同的,但整体心情非常复杂,所以还是写了。只着重对于某些影评写点个人感想,很多个人经验,甚至不是反驳,很大程度上我都赞同其中一篇影评。所以这部片子里的其他优缺点我几乎不会提到。有机会可以再说。其实也基本和朋友私下里说过了。

再次提醒内有博主ego大放送。

————————

热辣滚烫我看完在想的一个bug就是,女主角做服务生挣的钱根本不够报名拳击班+房租,到底钱从哪来……现在去运动或者保持健康已经是中产的活动了,有钱才能去得起健身房买得起课,当然也可以在自学或者无指导的情况下运动,代价就是有更大的可能性受伤。

除了经济状况比较空中楼阁,贾导演对减肥的刻画整个都很梦幻,快节奏切镜头,突然就瘦了。我在观影前期一直在等怎么还不到一个半小时左右那种地方,这个角色要受辱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拍减肥,没想到减肥拍这么少,这么快就过去了,一个季度小一圈,脱胎换骨似的,好像在试图让观众爽到吗……

但同时我看到那里也在流泪。我觉得……只有减过肥的人才明白这种痛苦,每天要坚持锻炼,要控制饮食,如果是像我这样从运动中得不到快乐也不分泌多巴胺的人,喜欢吃东西的人,减肥更是地狱。每天除了要做正事,另外的时间也无法享受,真的只有折磨……看着几分钟就瘦了,其实都是一天一天凌迟过来的,一刀也没有少刮。如果把这些减肥的东西都拍出来,我觉得观众也不会爽,导演也不会爽,谁都不会爽,太苦了就。花絮导演拍自己登场前那段,走出来又哭着回去了,太苦了。

减肥的过程(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完全是个人的,孤独的,甚至折磨的,不断试图找到平衡的过程。RT说得很对,贾玲有钱有资源,有时间,有专业的身体训练,营养指导,还有他人的鼓励,这些东西普通人不花很多钱不会有。但我也不赞同“成功人士贾玲,通过“扮演”低收入肥胖心理疾病患者杜洛莹,赚了个盆满钵满,却对后者的生存处境改善毫无益处,甚至还在恶化后者本来就很糟糕的生存处境”这种说法。

贾玲在这部里做的尝试,是带着自嘲的几乎可怖的真实。我们可以说她对其他小角色的刻画有失公允,好像全世界就乐莹一个道德无污点。但她对她自己的镜头是诚实的,甚至刻薄的,那些苦闷,羞涩又笨拙的行动,被配上了夸张的走路/进食音效。在2024年我国演艺界,有任何已经知道自己要出现在银幕上的人做得到吗?他/她们会愿意这样拍自己吗?我看到几乎被设计成笑料的地方只感到难受。因为我觉得……或许她心里的一部分,是恨自己的身体的。没有胖过且为此受辱的人很难明白那种绝不能消解的恨,而且你恨的东西绝不会因为你恨它而消解一点。想一想吧,为什么总要强调爱自己,因为爱自己太难了。

前阵子看大傻杯辩论赛题,战胜自己到底是自己输了还是赢了,笑了半天。后来想起热辣滚烫和贾导演,又觉得难过。某影评说这部片子迎合主流审美观的身体改造,本质上和“爱自己”是矛盾的。看到都要哭了,你们说得轻飘飘,在我看来做身体改造就是因为不爱自己啊!一天不改造,就一天不会爱。改造痛苦,恨自己更痛苦,每天每天都要打倒自己,侮辱自己,让自己失败,好像才能得到非常血淋淋的胜利。人都有锻炼快撑不住的时候,我不信那种时候大家不会在脑子里刻画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撑不住的时候会想法鲨kkk),它本来就是一种自责,靠不认可身体来获取能量。侮辱比鼓励更有刺激性。乐莹最后在拳台上被打倒时,想起的全是曾经受过的伤害,这样才爬起来继续打。这个部分不管是在技法上还是在煽情上都让我流泪。

我不能说我的经验可以完全理解乐莹,但她受了那么多伤害,甚至影评人自己也提到贾玲过去在喜剧里的用身材做笑料的表现。你们觉得她真的就不在意,不会受伤吗?我不理解,为什么女人胖的时候要bodyshame她,她去锻炼减肥又要开始被审视是不是在迎合主流审美,是不是不够女权,天啊,女人已经够痛苦了……

我就直接说了,在这个对身材要求如此严苛的社会里,对于很多人来说,不迎合主流审美就不会被爱!!不瘦就不会被爱!!为什么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影评人不懂?没有人愿意每天吃他妈的生菜西红柿燕麦鸡胸肉。胖就是不会被爱,还会被笑话,理解一个人想被爱很难吗?如果你说它恶化了(省略)群体的生活环境,那你告诉我,你的反思是什么?如果你们真的懂得怎样去爱她,你们真的明白怎么去爱一个胖女孩?你们觉得在电影里虚构一个能接纳包容多样身材的社会,which和现实严重脱节,难道不比乐莹赊账学拳击还要梦幻,还要虚假?

写到这里我也在哭了,这个部分就不继续写了。

猫认为这部电影在宣传‘个人足够努力,就能解开社会加在身上的桎梏’。再次强调猫的影评是非常理智且多层次思考的,也观察了大量对于本片的舆论,并进行了提炼、总结与反思。我的观点是乐莹从来没有解开桎梏。也没有任何人去解开这个桎梏。她在桎梏里被压迫得太痛苦了,所以把自己削去一半,才得以喘息。才得以开始学着爱自己,才慢慢在艰难漫长的对过去的身体的剥削(锤炼…)中,找到和自我共处的方式,找到笑,找到成就,找到生活。甚至没有很励志,这是个人的电影,它能承载的社会表达非常有限,至少在创作层,我觉得它也没有这份野心。

我对猫的长影评总体赞同,但有点意见的地方在于,社会舆论怎么想,片方希望宣发怎么做,创作端的控制是有限的。在春节档上映有它的利弊。老中们比起过程更在乎结果,好像看到爽文打脸就高兴一样。观众们对电影也有不同的解读和反应。有些人开始劝家里的“胖”女孩学拳击减肥,有些健身房借此营销。有些人无论贾玲胖瘦,都在继续羞辱她。有些人认为它打女权牌,另一些人用电影的缺点向女权泼脏水。猫所说的那些造神般的运动,或者排除异己式的、扁平化一个作品和对它的思考,以及更多人理解到的“奋斗,自律,减肥”,小红书式的“爱自己”,全都存在,全都热气腾腾地在春节档炒成一团。

我只能说,谁愿意收获什么,就能从这个电影里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