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阅读事故

起初阅读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个“我”是谁,我一直以为是有一个未在文本中出现的人的声音,或许就是作者本人。而那个“你”很显然就是画面中背着书包走过马路的小男孩,因为文本是“小小的你在大大的城市里,我知道那种感觉。”的确,男孩相较于城市来说,的确是小小的,尤其是在画面铺满高楼之下,人群拥挤之时,对一个刚离开巴士走向人流的小男孩来说那一切是庞然大物。

文字一直是以一种熟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的人的口吻来写的,直到一个和男孩戴着相同帽子的女人身影在风雪的远处出现时,我便认为那个“我”就是男孩的妈妈。妈妈希望孩子勇敢地去探索这个城市,但是也知道如果孩子太害怕了,是可以回来的。也许这是男孩第一次独自穿过大大的城市,也许妈妈儿时曾经生活在这座城市中,她明白男孩面对未知的心情。在妈妈的记忆里,这个城市和以前一样。这样孩子独自走的时候,其实她也想到了从前的那个小女孩。所以可以解释那个“我”的存在了,虽然大大的城市让你感到惊慌,但是总有几个隐秘的角落是属于你自己的。这好像不是那个小男孩主动发现的,是他的妈妈告诉他的,妈妈好像在传递自己的经验,好像是在说我曾经也感到过慌张,但是我发现了这些,现在我将其告诉你,也许你能在这个城市里更安心。

这让我想起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同样是下雪天,同样是小孩子自己独自一个去完成一件事情,小狐狸是去向人类买手套,而男孩到底是去干什么呢?无论如何,当他们归来的时候,妈妈始终是站在风雪中等待的,继而与她们的孩子拥抱,感谢他们的平安归来。


然而当我再次翻阅这本绘本时,才发现以上是自己的误读。不过我并不认为是自己理解偏差的问题,一定是作者的图画与文字联合起来给读者的眼镜蒙上了一层雾气。这是当我重新重视贴在路灯柱子上的红底黑字的“寻猫启事”才发现的,当时我以为这只是男孩路过时所看到的一个启事而已,显然,我不是一个对图画细心的读者。因为我竟然没有注意到左边路灯柱上是没有这么显眼的寻猫启事,也许是因为我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男孩在书包里翻找着什么。左边的画框足够大,大到让人忽略掉路灯,右边的画框足够小,小到只能聚焦男孩小小的离去的背影,小到我的视线里只有一张寻猫启事。其实作者西德尼·史密斯在后半本图画中给了读者多次提示,当男孩经过铁丝网时,读者透过铁丝网,看到男孩身后的铁丝网上贴着一张浅红色的纸张,而翻页后,在背面看到男孩正在往树干上贴着同样的纸张,身上没有背书包,继而穿过风雪的公园,我们看到了路灯柱子上的寻猫启事,这三个画面结合在一起,便告知了所有的故事。


当我带着“我”是小男孩,“你”是离家的小猫咪的设定来重新阅读这本绘本之后, 所有的文字和图画都和之前不一样了,每一个画面下的男孩不再是面对未知的城市感到惊慌了,而是无法寻找到小猫的着急和难受,一切都变得沉重起来, 这也便能解释封面上坐在巴士车里,我们所看到的男孩的侧脸为何显得如此阴郁了,他的眼睛好像失焦了,因为他在想念、担心着那只小猫。于是,所有的文字和图画更加贴合了, 一切都是小男孩在心里对小猫说的话,包括书名“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

这本绘本的确是多义性的,如果没有文字,读者仅仅看图,或许能更快猜出故事;如果只有文字,就存在意思的模糊性。在由多个小图构成的画面中,文字是这么说的:”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对于现在来到城市的男孩来说,城市太大了, 角落太多了,不知道到底该往哪个地方寻找小猫;而对于曾经来过这里的小猫来说,到处都是陌生而危险的,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

尽管小猫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在绘本里,只在寻猫启事中露过一次面,但在男孩的眼里小猫无时无刻不在这座城市里,男孩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是他认为小猫会经过或停留的地方,因为”我了解你“。无论是小猫的感受还是小猫的踪迹,男孩的心里都有,仿佛小猫一直是在男孩的脚边跟随着他一起走。男孩是熟悉这座城市的,他知道哪条路是通向家的捷径,也知道哪条路上会充满危险。

孩子和宠物之间的联结感,在一定程度上与母亲对孩子的感觉相似,会担心它过得好不好,但他也会给以足够的理解,”如果你想,就回来吧。“这让我想到希尔达和她的鹿狐枝枝,当枝枝要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时,尽管希尔达多么不舍得, 她也不希望强行将它留在身边,但”如果你想,就回来吧“,枝枝也的确回到了希尔达的身边。而翻过这一页,我们看到了站在雪中的妈妈,这句话何尝又不是妈妈对孩子所说的呢?男孩担心着它心爱的小猫,而他的妈妈担心着心爱的他,但对他一定也充满信任,”不过我了解你。你一定会没事的。“男孩和妈妈的拥抱也许意味着未来有那么一刻男孩将他的猫紧紧抱在怀中。

在最后一页上,小猫应该是回来了,那小小的一个个脚印正是通向男孩的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