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八九+六四=四通桥
八九+六四=四通桥 @phinoda
- 评论

白/原研哉

脱离了质感,味道等元素,单纯从色彩的物理属性上谈论色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色彩是作为唤起情感的方式被人们用直觉所综合感知,而不是用理智去分析后再决定要如何感受它。

「可能性」的白纸:「作为载体的空」
创造性的头脑不会将一个空的容器视为无意义的事物。同样地,白纸,作为「空」和「无」,包含了「机前」,也就是可转化为其他一切颜色,承载一切信息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本身所蕴含的潜能,是具有力量的。白色所蕴含的这种可能性的「势能」是易于激发人想象力和创作欲的。单是手持一张白纸的行为本身,也饱含创造的可能性。

对趋于混沌的均一性的反抗
熵在白上得到了最大化。若所有的颜色一旦混合都将不可避免地趋向混沌的灰褐色,白色的意义便是跳脱这种趋同性。(这一节并不十分理解)

白所带来的微妙
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限制差异,只保留最关键的。如果我们想要编织一块有意义的地毯,重要的是细微的渐变,而非悬殊的不同。如此,这块地毯便会精致许多。

「无」的高境界
一处空白不应被视为一处无信息的区域:日本美学的基础就在那空的空间之中,大量的意义就构建在那上面。「沉默即雄辩」,拥挤的内容,喋喋不休的话语会让信息贬值。
「白」应当被视为信息的一种,等待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去填充。相比目的明确、逻辑清晰的西式的沟通方式,日本人讲究「根回」和「腹艺」,这样暧昧不明确且低效的交流方式,语境相对高,要求默契和「透明通道」,实则是一种高度的文雅。事实上,想象力所带来的体验可以远远超过描绘性的细节。

白的「不可挽回」性
黑纸白字的印刷和手写体的美感在于,其中蕴含了一种默认的「不可逆」性。一旦落笔,「空」便被打破,「白」被不可逆地转化成了特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对精微、审慎的要求,本身就含有美感。(我始终被冯唐说的「对文字计计较较如同老艺妓化妆」这句话诅咒着……可是现在看来,缺乏美感的不是老艺妓,而是冯唐粗糙的文字呀。)

白,自然,生死:白即本质,而保持这种白是原则
白,结合质感和透明度,可以带来非常精微的体验。新生,可以视作一张等待填充的白纸,而死亡亦可是为被净化的过程(想到村上春树说,「白骨是文静的」)。白是需要被不间断维护的,因为白的状态脆弱,短暂而容易被玷污。银阁寺的鹅卵石要维持纯白的状态,事实上需要的是不断的清扫和打理,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体现了通过日常努力保持本质所需要的投入。
理解事物的本质是超越知识和惯常的思考方式的,需要先让这些杂质沉到意识的底部。
想到这一处,愧疚得无地自容。年初的时候曾暗想,需要学会投机取巧,否则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而半年过去,除了深深的自我厌恶,什么都没有获得。说到底,比起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我更想努力去做一个真正好的设计师。在这一途上,如果内心先不洁净了,失之虔诚和审慎,将是后患无穷。
以及,看完以后,早上拖地,非常有在耙沙的既视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