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也是天地

炊事班克
炊事班克 @chuishibanke
地久天长 - 评论

应该正好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我爸当时在一个工地上班。板房里,几张实木桌子一字排开,搞工程的人都在里面。我爸有个同事叫孙家裕。我去找我爸的时候,看见他的办公桌上有张上岗证。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我非要把上岗证倒过来,然后说这是下岗证。印象中,一群人都在大笑。孙家裕大喊,我蛮好地在上班,你非要说我下岗是什么道理。

二十年后,我和我妈坐在电影院里看《地久天长》。银幕上的下岗大会,工厂领导拍了拍话筒,端起搪瓷杯子喝了口水,说,企业改制了,不能包管到老了,职工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然后慢条斯理地开始念下岗名单。底下几百张脸,默然无语,也分不清谁是谁。

我妈凑过来跟我说,你还说我们这代人都是幸福的人。我下意识还嘴,那你们搞石化的没这样啊。

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很容易批评王小帅的这一部电影滥用符号,迎合柏林电影节的审美取向。也很容易用一种大而化之的展现小人物在历史中的身不由己这样的话术去做一些表层的分析。但事实上,如果说《地久天长》有什么意义的话,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真切的,人活在历史中的具像化体验。

干巴巴的红领巾,飘渺的水库,绿色的医院,木门,筒子楼,职工宿舍,上岗,下岗,自行车,友谊地久天长,迪斯科舞厅,四个现代化,只生一个好。从影片开始的第一刻起,所有的符号都能够唤起我潜意识中的记忆,成为了嫁接我与历史之间的一种纽带。

它进而提供了一种既梳理又紧密的视角。银幕上王景春和咏梅的生活借以展现历史背景,而所有的符号又提醒我,我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我仿佛注视着自己穿行在我过往二十六年的人生当中,然后洞悉自己的生活是如何被父母塑造,而又在怎样的可能性中,会因为一时不慎而坠入深渊。

若在这个维度上,《地久天长》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它展现的,在某些人看来,过于丰富和饱满的戏剧性,其实反而提供了更多样的可供观众对比的维度,以理解自己的生活。

既然电影已经足以唤起及己的理解以及历史层面的反思,那么《地久天长》其实已经达到了它之于当代史的意义。而如果我们反过头来去批评它浮皮潦草、隔靴搔痒、对白尴尬、过于狗血,那么它都如同批评《伊利亚特》缺少女性视角一样,错失了电影的重点与焦距。

固然每个人的生活都可能是一段地久天长,但《地久天长》却也绝非是将故事加上书名号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