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will be no blood. There will be sfw.

🧃
🧃 @imissgmail
奥本海默 - 评论

看到有影评说《奥本海默》是诺兰的《血色将至》,以及诺兰在一个带基莲逛音像店的《奥本海默》宣传视频里称赞《血色将至》是他心目中PTA最棒的作品,还提到《奥本海默》的布景师就是来自当年《血色将至》剧组的,我可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上周看完《奥本海默》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材应该让PTA来拍”。

诺兰自己可能也真的很想把这个项目做成自己的《血色将至》,奥本海默作为普罗米修斯的意象,人物道德上的两难抉择与自相矛盾,他被捧上神坛却又因为时局而被打倒,最后又是因为时局而得以平反的人生经历,和《血色将至》里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个人命运-时代变化-宗教隐喻的调性很是契合。于是我再一次打开《血色将至》小小重温了一回,不比则矣,一比则又要忍不住拉踩导演功力——也不能怪我,谁让有人开了比较这两者的头呢……

不过《奥本海默》在诺兰生涯序列里肯定不是烂片,毕竟有更烂的《信条》在前。但倘若要说《奥本海默》是诺兰的《血色将至》,那前者跟后者的差距可能有《敦刻尔克》使用的imax胶片长度那么长吧。它只是因为导演的视野与技法缺陷以及演员表演的问题而在人物传记片领域显得相当平庸。

既然是以人物经历为核心的传记片,首先应该讲究人物的塑造——通过主角与他周围环境、其他人物的互动去反映主角的特点,主角在戏里通过他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来展现他的形象,而不是让导演如同口述人物小传一般告诉观众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诺兰显然也在试图做这样的事,例如他说他希望观众通过奥本海默与珍的亲密关系来认识左翼思想对奥本海默观念形成的影响,以及通过这段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结局来反映人物性格。但诺兰失败的地方在于,导演,你既做了基莲/奥本海默sfw,你就注定做不到用这么客观的方式去刻画人物了。

(以下内容含部分剧透请谨慎点开)

相信已经有不少人看到过《奥本海默》是“爱莲说”这一评价。诺兰用大画幅胶片摄影机怼着基莲的脸深情特写,他的每一道皱纹,每一根白发,他时而神经质时而又带点脆弱迷惘的忧郁瞳孔,在听证会上遭遇逼问而变得惨白的脸颊、翕动的嘴唇……诺兰无疑做到了一个基莲嬷/梦男在闯作基莲中心主义作品时可以做到的最好的事,搭配那些用以体现所谓量子力学世界的宇宙银河分子布朗运动(参考宇宙猫猫惊吓头表情包),简直就是整个宇宙的美集于一身。但嬷一旦闯作起来,问题就是其他角色都是用来烘托我宝宝的,配角不那么重要,随便写写,无所谓。所以《奥本海默》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主角和其他配角的互动竟然都如此浮皮潦草,因为配角们都是一张张写着名字和来历的纸片,他们和主角之间并不存在有机的互动。拿奥本海默和珍的那一场常作为宣传噱头的床戏来说,珍这个角色在戏中的完全工具人化,导演除了交代观众她是康米和她有精神问题脾气反覆无常以外对这个角色再无其它着墨,她的主要任务就是跟奥本海默上床,并由此成为奥本海默日后在麦卡锡运动风潮中被指控与康米有联系的铁证之一——如此功能化的角色在和奥本海默首次上床的场景里,先是瞻仰了一番奥本海默包罗万象的书柜,和奥本海默表演了一段报菜名:弗洛伊德与荣格贯口,然后拣出那本重要道具《薄伽梵歌》开始和奥本海默的又一次床戏,表演机械,情节设置充满目的性,实在是难以感受到本该作为题眼的“我将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句话对奥本海默的观念和行为造成怎样的冲击,这场戏对人物的影响是在游戏里获得某个道具一般的影响:您已解锁道具《薄伽梵歌》,获得死神属性。有趣的是这场激情戏本身也并不如某些观众期待的一般香艳,从皮尤姐和基莲僵硬的表情里很难看出二人对这场性事是否满意,毕竟诺兰安排他们上床是为了让奥本海默收获一则来自印度教的启迪,sfw视角的床戏主要还是着眼于被嬷对象的感受,单是看到皮尤姐拿着书坐到基莲身上让他呻吟着念出宗教经典这一幕我相信诺兰作为sfw已经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

演员的状态同样也是有问题的。既然《奥本海默》要对标《血色将至》,那么基莲的表演也自然要和DDL的表演形成对比。可惜的是不知是基莲本人功力还不够深,抑或是诺兰的嬷嬷创作视角干扰了演员表演的呈现效果,拿此片中基莲的表演去对标DDL只会被后者无限爆鲨……在血色将至中,PTA寥寥数笔加上DDL非常精细化的表演就很好地表现出残忍且野心勃勃的石油大亨Daniel的复杂性:Daniel遇到了一个自称是他弟弟的人来投靠,起初他持怀疑态度,并反复质问这个弟弟想从他这里获得什么,这位弟弟说他不想索取什么,不过是想要在这找一份工。眼前这个不像世界上其他人那样对他予取予求而且还跟他有血缘亲情的人唤醒了冷酷资本家心中久违的一丝柔软,此时DDL的面部表情从之前一贯的紧张、怀疑,到眉头微松,眼神流露出前所未有的湿润、脆弱;而随着情节发展,Daniel从闲聊中发现这个弟弟的破绽进而对其身份产生怀疑,表情由方才的松弛而变得警觉;进一步追问童年往事时发现对方果真答不上来时,DDL眉头紧皱,但同时脸上一闪而过的是一种亲情幻想破灭的痛苦;场景转到妓院,“弟弟”腆着脸向Daniel要钱寻欢作乐,而忽明忽暗的光线映照出Daniel面无表情但明显已经失去耐心的脸,于是再下一场戏里Daniel毫不犹豫杀死这位“弟弟”就变得非常合理——哪怕“弟弟”哀求着说自己没有恶意,但发现冒牌的“弟弟”终究也在从自己这里索取钱财,Daniel心中残忍无情的那一面就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拾了,但在杀掉冒牌货之前他还是忍不住追问了一句:“我真的有一个弟弟吗?”

相比之下,基莲的表演实在是单薄太多,诺兰的sfw式拍法更放大了这种缺陷,不同时期的奥本海默变化的只有造型,而奥本海默始终是那个面色苍白、眼神带点脆弱迷惘神经质、嘴唇翕动的基莲,大学时代有谋害导师的冲动时他是这样的基莲,成为核武元勋他还是这样的基莲,与女人调情时他依然是这样的基莲,被指控时他更是这样的基莲……again,如果《奥本海默》是一篇sfw诺兰给奥本海默的深情rps,那基莲的表演应该是戳爆了导演的xp;但它是一个严肃的人物传记片,以这样的视角去评判基莲的表演,得出的结论就是:实在令人失望。

而《奥本海默》的另一大噱头:核弹爆炸场面,也并没有什么超出主流电影产品视听手法的东西。有趣的是“只有200个左右的特效镜头”居然也成为了宣传噱头,声称这部影片更多以实拍为主,尽量远离特效,其中原子弹爆炸的场景,是使用了四个44加仑的燃料桶,然后在下面放一些爆炸物,爆炸物点燃燃料并将其发射到空中,进而再对比《敦刻尔克》甚至都有400多个特效镜头云云——其实,本来就是人物传记片也用不到这么多特效镜头。除了原子弹爆炸以外,其它的特效镜头有一部分用在前述的宇宙猫猫惊恐头用以表现量子力学世界了,可惜这些场景和体现奥本海默是物理学家用的方法是最老土的粉笔写算式一起,不幸暴露了诺兰对物理学的了解应该也没有超出油管上什么6分钟带你了解量子力学的水平:例如诺兰说他在原子弹爆炸镜头使用的无声处理手法是为了还原真实爆炸时光比声音传播更快的情景——bro,这不叫视听手法,这叫初中物理。如果真的伴随着蘑菇云升腾而立刻发出天崩地裂的声响那才是要把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一起气活的史诗级穿帮。如果观众有提前预习过任何关于原子弹爆炸的相关史实就会知道一道悄无声息的白光突然降临这就是现实情况。最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原子弹爆炸场景并没有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隐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个核爆镜头就更是被彻底祛魅了。

诺兰眼里奥本海默脑子里的量子力学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血色将至》里同样有一些可以视作隐喻的爆炸镜头,例如燃烧的井架宛如燃烧的十字架,而这个意象在影片中处处可见严丝合缝的呼应。PTA不需要复述圣经原文,就已经把圣经故事化用到整个影片中了。

当然《奥本海默》也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那么两场戏可以望一望《血色将至》之项背,一是结尾蒙太奇揭示奥本海默当年和爱因斯坦湖边对话的内容,二是美国向日本投掷核弹后,奥本海默走上神坛般的演讲台作为原子弹之父接受人民群众的跺脚欢呼并发表重要讲话,每一句胜利演讲迸出时奥本海默眼前山呼海啸的喜悦美国群众就化作被投弹的平民受害者,在刺眼的白光里皮肤炸裂,骨骼溶解。此处没有出现任何日本场景,而是美国人化作冢中枯骨的景象揭示了奥本海默内心道德准则的动摇,并且这山呼海啸的跺脚声也化为他余生中不断出现的幻听。这一段的视听令人激赏,但问题在于人物的行事逻辑在此刻也发生了瞬间的质变——在前一个小时里导演让观众觉得奥本海默是如此坚定地推进原子弹的研发,和爱因斯坦的对话也并未让他体现出丝毫的动摇和怀疑,但成功的那一刻他却突然开始怀疑了。人当然是可以这样改变的,但倘若要以优秀人物传记电影的标准去要求奥本海默,这种潦草粗糙的突变是没有人物弧光可言的。影片的第一个小时的奥本海默是优秀物理学家和情场浪子,第二个小时里他是曼哈顿计划里充满领导力的核武元勋,第三个小时他是被冷战和麦卡锡主义迫害的“烈士”,但使得奥本海默本人产生立场动摇和内心挣扎的动机和行为细节呢?没有。只用这一场戏就完成了变身。诺兰用了三小时来堆叠他心目中的奥本海默是怎样的形象所采用的方法是我说他是什么人他就是什么人,倒也是sfw创作时的常见手法。。。还有人说看此片前要预习各种史实传记物理学知识……观众来看传记片不就是冲着在两三个小时内了解一个人而来吗,如果影片连这一点都交代不清,而需要观众提前预习来弥补,那这样的传记片不是非常失败么。

回到我用《血色将至》拉踩的初衷,倒不是想借此论证《奥本海默》是一部烂片。说实话,《奥本海默》可以看,但远不够好,用诺兰自己的《血色将至》加以称赞则是吹得太过了。如果诺兰因为《奥本海默》就可以获得如此多的褒奖,那奥斯卡欠《血色将至》的奖项岂不是有点太多了,PTA用两个半小时就达到了三倍于诺兰在三个小时里达到的效果,没获奖恐怕只因PTA不爱营销而已。

“可以看但远不够好”是我对大部分诺兰名作的评价,除了《敦刻尔克》——当诺兰放弃卖弄高概念炫技花招的ego,而将自己作为英国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朴素感情注入影片里时,他是可以做出真正感人的影片的。不知道诺兰以后还会不会有《敦刻尔克》这样的片子,但起码我希望他的下一部作品可以不用拿来跟PTA比较,以免我又忍不住花一下午写几千字来拉踩,实在要比较,希望他能真正配的上比较——sfw搞创作,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