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功,艱辛是相對的,但不公平是絕對的。
同樣是論述“人如何成功”,社會學和成功學筆下的完全是兩個世界。成功學是利益相關人士和無知受騙人士一起創造的學說,他們藏起關於失敗的一切真相,用百萬分之一的成功者引誘人們燃起實則渺茫的希望。而社會學的研究,則說明了這樣一件事:走向成功的過程中的複雜、艱辛是可能的,然而不公平和過度犧牲是一定的。
從小提琴這個剖面,這本書展現了社會中(小提琴獨奏領域更為典型),人們是如何沆瀣一氣,組成社會網絡,共謀策劃美麗的幻夢,騙取新一代的生命的。這裡的生命,指的是對人來說失去了就不再復得的時間、精力、身體、機會、人生體驗等等。
我所經歷,則是一個“應試”版本的奮鬥幻夢,而每個階段、每個領域都有其各自的話語體系。J讀了一本講印度青年現狀的社會學研究,可以說是同一個套路的印度翻版。對這幾個例子,我們討論的結論大概是:需求端渴求夢想,篩選端(供給端)輸出騙術。
沒想到,一本社會學的著作,竟然有了情節起伏。全書的高潮就是關於“失敗”的倒數第三章。
艱難通過全部三個職業化和社會化階段,經歷十八年以上的高強度練習,在強大的社會網絡洗腦、社會資源支持下,走到最後的階段——他們已是萬里挑一。但真相是,當中大多人竟然還是會遭遇失敗!
因為,即使是完成獨奏教育後,也不是所有人能變成獨奏家。就算變成了獨奏家,他們也還要面臨新的職業挑戰:高強度、高期待且高端的演出。但是,走上曾經渴望的巨大舞台,他們依然面臨著各種需要適應的問題,此時卻不再有任何人的幫助,因為家長、老師和學校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其餘則交由獨奏者自己承擔。此後,他們往往獨自面臨著的心理壓力,而推手們卻高高掛起。
Mission impossible.
其實從來就是一切結果都要小提琴手自己來承擔,只不過充當幫兇的家長、老師、經紀人、製琴師、音樂會組織者、贊助人們……都不會說出這一點。
就算不是完全失敗,幾乎所有人都要忍受“相對失敗”。自己的成就不如想象中作為精神信仰的偶像的道路那樣順利,成就也總是不如同齡人甚至“神童”。
“選擇某類群體作為標桿,然後將自己所擁有的地位、成功或單純意義上的自身,與標桿進行比較,以判斷自己的貢獻或價值;比較後,他們將自己視為失敗者。它是一種起因於社會比較的評估行為樂;而對於貢獻或價值的評價視不同的參照群體而定。”
經歷過應試教育,我能高度理解這種相對失敗的感受……旁觀這種瘋狂的同輩競爭,讓我認清自己與周圍的“標桿”,其實沒有任何實質的關係,我們只不過是因緣際會同處一個物理空間的陌生人罷了。可明明彼此都是無關緊要的人,卻拼命的關心彼此對自己的評價。
在油管看一個關注了一段時間的小提琴博主twoset violin,兩位華裔男生主持頻道。他們出了一集探討心理問題的視頻,再次驗證了現實中許多人藥物上癮、酗酒、抑鬱症的情況。而他們兩個人開創油管頻道,就是因為想要紓解演奏小提琴時緊張引起的抖弓。
小提琴屆中,東亞學生因高度服從而受到喜愛,卻難以應對變化甚至前後矛盾的評價標準。當高度服從苦練出技術後,又要被要求體現出“藝術家個性”,這時候個性早已消磨。但討論這類如何成功的細節其實已經沒有意義:其實不可能成功,卻總以為自己可以成功。這樣的誤解比失敗毒害還要厲害,它誘惑人們繼續消耗下去。
真相不存在於神話中;失敗比傳奇更值得述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