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温情不足以打动人心

Arashi
Arashi @arashi_chan
拾荒少年 - 评论

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短片奖的北电学生毕业作品《拾荒少年》,以流畅的叙事与剪辑讲述了一个“故事会”类的温情小故事:拾荒老人偶然踏上了帮拾荒少年寻母的路程,尽管最后发现他们寻找的人并非是少年的母亲,老少两人间却因此产生了亲情。 导演将镜头置于我们平时关注不到的拾荒人群前,以拾荒老少历经磨难寻母和回家找闺女的温情故事传递给观众温暖。 一波三折的叙事手法和几次令人意料之外的反转,使得此故事具有较高的可看性。本来满口脏话爱捡人小便宜的拾荒老人后来却充满善心帮少年寻母;本以为是少年父母的助手的人却是小偷同伙,使老少失了住处开始了流浪生活;本以为是哑巴的少年突然开口说话;本以为是母亲的照片却在结尾发现其实是台湾作家…种种反转和出其不意调动了观众的观影兴趣,使边缘人群为主角的短片显得轻松活泼。 影片剪辑的干脆利落。故事一开头便使用快速切换镜头的交叉蒙太奇将小偷偷钱包,拾荒人在一旁偷看的情景活泼有趣的展现出来,配上滑稽的音乐,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并被吊起胃口。在凑钱寻母途中同样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将一天天的拾荒工作和一叠叠逐渐堆起来的钱交叉剪辑,明确直接且快速的展现出两人的日常生活。故事由少年“母亲”的一张照片作为线索,故母亲照片多次重复出现在镜头中。 影片较少使用长镜头,许多极快的转场巧妙的表现偷窃、打架等场面,少了真实性却也增添了几分生动的可看性。几次争执中的摇镜头也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本片作为应当“高于生活”的文艺作品却显得“低于生活”许多。为了博人眼球而生硬凑起“老人被打”等俗套却无意义的情节,淡化了拾荒人应有的无奈、坚韧,而夸大其乐观性格,将本应是苦中作乐的人生展现为盲目积极,显得其所受的苦难轻飘飘。大大降低故事的真实性。缺乏实际社会考察经验的学生作品就如同想象出的空中楼阁,散发出如故事会般廉价的鸡汤味。彭浩翔说:当个导演起码也要看几百本书几千部电影。我认为本片反映了许多学生导演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沉淀,此片能获金马奖,不禁引人反思当下国内电影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