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反解读然后我又给出了自己的解读lol(how ironic
开篇Sandra与女学生的访谈(实则调情)
Do you think one can only write from experience? 你认为一个人只能从其真实经历中获取写作灵感吗?
…
So, for you to start inventing, you need something real first. 所以,你要开始虚构前先得有些真实的东西
You say your books always mix truth and fiction. 你说你的书总是混合了真实和虚构
That makes us want to figure out which is which. 这让我们想弄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虚构的
Is that your goal? 这是你有意为之的吗?
与后面探案警察在法庭上的证词
With no witnesses or confessions, we must interpret. 没有证人,也没有人认罪,我们必须进行解读。
揭示了本片的主题——现实与虚构的对立、真相与叙事的交锋。
在一场对没有确凿证据的死亡案件的剖析和审判,每个人叙述了自己视角中Sandra和Sameul的故事,试图复原这个已经破碎的家庭,仿佛在看着哈哈镜对苹果素描。失态的证人心理咨询师差点和Sandra当庭吵起来、偏执的检察官甚至通读女主创作的4本书来佐证自己对女主的审判、追逐热点的电视节目把女主形容成操纵人心的恶魔来深挖她的私人生活。每个人都在解读发生的事件,但没有一种解读会是100%的真相。
全篇最好的一出戏是丈夫用手机录下的与妻子的争吵视频,在法庭上作为证据播放来剖析Sandra是否有杀死Sameul的动机。上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吵架戏还是在“Carnage”里,非常有张力。Sandra平静时Sameul激动,Sandra激动时Sameul平静,掌控方与失控方的角色、“占理”的高点在两者中不断交换。争辩的内容也确实是家庭关系中经典的问题之一:丈夫作为意外中过错方的赎罪心理、丈夫做出家庭决定后生活越过越差后的抱怨被妻子隐隐定性为受害者心理。Sandra 冷静到冷漠、有掌控欲、爱用“你无理取闹”的眼神看待丈夫的挣扎、职业上成功、不爱笑、自己永远是对的(be like我妈),但她毫不掩饰自己真实、锋利的这一面,而丈夫当初更是她这的一部分特质而和她走到一块。在我看来无论怎样,也许搬回法国的决定是Sameul提出的,但在Sandra思考或无思考地默许、认可后,她不能放马后炮:我当时没有支持这个决定,我只是支持你罢了,所以现在我不对这个结果负责。 You are supposed to give constructive opinions...
但我的看法也只是基于仅有片面信息的解读。And I guess I shouldn't be judgmental.
吵架视频作为这部全篇最decisive、看似铁板钉钉的证据也只是冰山一角,代表也概括不了生活复杂的家庭关系。没有人能经得起旁观者拿着放大镜找茬和审判。生活就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