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sasameyuki
sasameyuki @sasameyuki
金瓯缺(全四册) - 评论

看完伊沛霞《宋徽宗》,突然想起来了这本《金瓯缺》。可能是作者在1990就去世了,以前竟然不知道这本和《李自成》齐名的历史小说。直到有段时间经常在晋江看历史言情,经常有人提到这本书才知晓。好奇去搜了一下徐兴业。发现他和他妻子的悲欢离合其实很像男主马扩和女主亸娘,马扩原型大概就是作者自己“他的个子不高,年纪很轻,如果不是仆仆风尘在他脸上留下深刻的痕迹,他几乎可以被人堪称为二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他穿着绿色的袍服。表示品级很低,表情却自然而大胆.......”,然而就是这样相貌平平,出生贫寒的作者,当年赢得了上海滩颜料大王周家小姐的芳心。小说里马扩曾经做过亸娘的“小老师”,而徐先生也曾经是周小姐的家庭教师,小说里那段青梅竹马的描写非常甜蜜,学生的亸娘有时故意逗她的小老师着急生气,必定是取材那段真实的经历。小说的故事大纲应该是早就设定好的,男女主只有短暂的甜蜜,后来颠沛流离天各一方,据说结局女主的遗言还是周小姐设计的,只是彼时他们夫妻并没有想到这竟然预言了他们后来的经历。当年周小姐不顾父亲阻挠,嫁给徐先生,上世纪50年代周小姐去香港探亲后,打算留在香港,徐先生要求她回来,她一直没回来。周小姐也是一名画家,她要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这样的选择其实无可厚非。并且当时她是要接徐先生和孩子过去,而徐先生因为也有自己的理想拒绝了。徐先生也曾经是新青年,但是骨子里还是那种传统的儒家书生,从小说里能看出他理想中的女性是要像亸娘一样,嫁人前俏皮活泼,嫁人后贤惠耐劳,有牺牲精神。当年他一定是喜欢学生周小姐的灵性,但婚后周小姐并没按照他这个老师希望的模式发展。多年后他们再联系上,周小姐已经去了法国并在画坛小有名气,她还想接徐先生去法国共渡晚年,却又被徐先生拒绝。根据网上的资料,他们双方也一直未婚,徐先生把自己的书寄给周小姐,周小姐也时常把自己的画寄给徐先生。其实徐先生心里是记挂着周小姐,在书的序言里还在追忆这段感情。但又忍不住像老师一样批评周小姐的画:“在虚荣方面得到的越多,在心灵方面保留的就越少了”。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人联系越来越少,最终到徐先生去世也没有再联系。若干年后,颜料大王的后人为房产打官司,他们的儿子“上海最后一个老克勒”徐元章,因为周小姐“下落不明”失去了继承权,这个“下落不明”总感觉也不是一个好的结局,也许周小姐死于徐先生之前也未可知。现实中的故事比小说更让人伤感。

因为时代和徐先生自己家庭健康的原因,小说后几卷的创作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小说最精彩的是第一卷,重新东京汴梁的盛况,一方面是基于徐先生对历史资料的还原,而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个东京汴梁也有繁华上海滩的影子,里面的东京各色人物这么生动难道不是徐先生对照上海的市民写得吗,比如配角刘锜娘子,如果把东京换成上海,就是一个活脱脱精明能干的上海小妇人。其实刘锜娘子的形象呼之欲出,可以说比亸娘塑造得成功,婚后的周小姐也许更像刘锜娘子,可徐先生偏偏要追求亸娘的影子。

“刘锜娘子母家几代都住在东京,在东京扎了根。她本人的足迹最远也没有超过东京郊外几十里方圆的范围。那是和女伴们一起到市郊去踏青、探春,暂时领略一会农村风光,犹如吃惯了山珍海味,偶而也想吃点清淡的蔬菜一样。长期的都市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她满心喜欢地接待了丈夫给她带来的宾客,把接待外路朋友,并使之彻底、完全的东京化,是她眼下最重要的职责。她给赵隆请了安,以她特殊的敏感,马上感觉到这位老世伯不像是个随和的人。可是她不在乎这个,她满有信心地相信到头来总是要让他来适应她,而不是她去适应他。纯粹的东京人,都是这样充满了自豪感的。“

“她喜欢亸娘,却不仅因为亸娘是丈夫敬重的长辈的女儿,是丈夫最亲密的战友的未婚妻,更因为她本身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的气质是那么吸引她。这是她在东京同一或接近阶层的少女中间绝对找不到的那种类型。她喜欢亸娘,但又想改变她。她是亸娘的监护人,将要承搅她的喜事,却不以此为满足。她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求把亸娘的一切都承揽起来,包皮括她的语言行止,服饰妆扮,一直到她的思想感情。一句话,她立意要把那个西北姑娘改造成为东京美人,却不明白,一旦亸娘真的在意识和形态上被塑成她所希望变成的样子,她就不可能再保持那一份如此迷惑她的动人的魅力了。“

“刘锜娘子是用双重身份来看待马扩的:一方面她是他的嫂子,一方面她又是亸娘的全权委托人。她既要用自己的观点,又要用亸娘的观点来观察马扩。这两者虽然有差距——根据前者的观察要求更多的英俊,根据后者的观察要求更多的朴素。他两样都有,但每一样都没有明显地占到另一样的优势。因此,在刘锜娘子的观察中,这差距就很容易地统一起来了。在开始时,她感觉到他大约应该是这个样子,过了一会儿,她就感觉到他必然是这个样子,不能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是因为在见到他以前,她早已在自己心目中千百遍地琢磨过他。她第一眼看到他时,就把他放到最亲热无间的朋友和兄弟的位置上了。他的确给予她良好的印象,这不仅是客观观察的结果,也出于她的主观愿望。她早已在自己的思想中准备接受这样一个印象。然后,她也愿意给他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是人们看到她喜欢的人必然有的反应。她不自觉地要炫耀自己的美。她在每句话,每个行动中都把她的甜美俏丽的韵致、仪态万方的风度发挥无余。特别当她此刻在心中涨满了善良的愿望,涨满了一种近乎母性的爱。她渴望要成为这一对她那么喜欢的青年男女的保护人,要尽可能快、好地促成他们的婚事,这使她焕发出一种任何打扮都不可能达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