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谈话中出现4秒钟的沉默,气氛就会变得尴尬。

生而为人,真是太尴尬了。
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讲关于自嘲的书。
说起自嘲,就想起今年上半年终于看完最后一季的美国CBS电视台的金牌情景喜剧《好汉两个半》。编剧是有着“情景喜剧之王”称号的查克·罗瑞。
查克·罗瑞(中) 一切就像剧中一样,囧得快要哭出来的Lenny和远处偷笑的Penny~
后来大热门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极品老妈》以及《柯明斯基理论》都出自这位才华洋溢的金牌编剧。
而在《好汉两个半》的剧终季,编剧借演员之口说出了这样的台词: “真不可思议,你靠着这么烂的哏赚了这么多钱?”
无论如何,自嘲都是一件非常拉好感的事情。
所以,要学会自黑与自嘲。
就像这本书名一样: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不过直到我看到原版的标题,我才发现标题其实有些“词不达意”。
首先书的封面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然后书的标题其实是这样的:
Cringeworthy: A Theory of Awkwardness
直译过来就是——尴尬学理论
嗯,这标题很显然没市场。
顺便说句题外话,当我在亚马逊搜索这本书时,下面出现的第一本推荐的书是——《Sorry I'm Late, I Didn't Want to Come》(《对不起我来晚了,其实我根本不想来》)
然后猜猜中文版译名又是什么?
... ...《走出内向》
所以其实这是一本研究尴尬的书。
这一切都太令人尴尬了。
⫸ 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到尴尬?⫷
首先,如果让我只能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尴尬,那么我会选择这个:
第一次见投资人的男主,因为太过紧张,于是从桌上的空杯子里喝了一口水,结果却被坐在对面的投资人大佬当场发现。
——你是从空杯子里喝水了吗?
——没错。
——你为什么要那么做?
——化解尴尬 。(; ̄ー ̄川
▻英语里“难堪”(cringe)的肉体性真的体现在了词典释义当中:不自觉地扯动或收缩肌肉;因反感而畏缩。
⇧男主的表情简直就是活字典。
这就是美剧《硅谷》里经典的一幕。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尴尬的时刻,如果你想不到的话,作者在书中可是有着一大堆例子想要与你一起分享呢。
比如说:
撞上一扇极其干净的玻璃门。
被人告知自己的牙齿里塞了西兰花时。
当跟别人说完再见才发现两人要往同一个方向走,于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
在家办公,室友的云雨之声响彻电话会议。
作者梅丽莎·达尔,《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联合创始人,《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是她的第一本书。
梅丽莎·达尔:我的尴尬全都写在脸上/尴尬的人连微笑都如此尴尬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的这个笑容真得是越看越尴尬。
那么,究竟为什么会产生尴尬这种感觉呢?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无论是在日常琐事还是在意义重大的时刻,尴尬都是一种带有轻微不确定性的自我意识。而多半时候,它意味着羞耻,意味着逃跑和躲藏、逃避和掩护。
在中古英语中,“尴尬”(awkward)指的是“错误的方向”或者“转向错误的方向”。
当尴尬拉响警报,畏缩就会随之而来。这是源于尴尬时刻的出于本能的强烈反应,是一种突然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而产生的不愉快的自我认知。这是一个强迫性的自我意识时刻,而且通常会让你意识到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那就是你并没有达到对自己的期望。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看待你的方式之间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心理学家菲利普·罗查特称之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想想那些被我们认为“令人尴尬”的情景: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一张自己的丑照;向老板要求加薪。
在这些情况下,你认为你所呈现给世界的样子被迫与现实世界看到的你的样子狭路相逢。
想想看,若不借助镜子、照片或者视频,你从没有见过你自己的脸——你真实的面孔——这难道不诡异吗?
⫸ “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
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新名词,比如——
➤怀旧性记忆上涨(reminiscence bump),心理学家用这个术语描述这样一种现象:相较于其他阶段,对于10-30岁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我们往往能够回忆得更加清晰生动。
因为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的,这些记忆因其新奇而突出。
而内心深处的少年往往是成年后仍感觉到尴尬的无形煽动者。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被用来描述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帮助我们形成自我概念的方式。换句话来说,我们指望通过他人看到自己折射出的镜像,当我们不喜欢自己看到的东西时,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尴尬。
就像路过镜子的地方不小心看到自己的样子,如果一旦跟自己心中想的不一样的话,就会立刻产生不满意的感觉,想要立刻回家换身衣服和妆容再次出门。
2010年左右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视频通话整容”,据华盛顿特区的整形外科医生罗伯特·西加尔博士估计,在他每年见到的约100个要求的整容的来访者中,有差不多1/4的人是因为厌恶自己在视频通话中的样子才走进他的办公室的。
在这些名词里其中有一组互为矛盾的反义词,能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尴尬学的迷人之处。
聚光灯效应 Spotlight effect 我们倾向于高估其他人对我们的行为或外表的关注程度。
由于一个人一直处于自己世界的中心,对自己被他人关注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是不常见的。聚光灯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天生倾向于忘记,虽然自己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但自己并不是其他人的中心。当一个人做一些非典型的事情时,这种倾向尤其突出。
隐形斗篷错觉 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 这个词表示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做着夺人耳目的事情,却认为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那种矛盾想法。
我经常密切观察别人,但我从未想到别人可能也会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看着我。如果我在通勤途中观察人们,那不就意味着其他人也在对我做着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我有时会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是个小透明,而有时候又觉得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换句话说,我应该如何调和自己身上的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
聚光灯效应和隐形斗篷错觉都可以用被心理学研究人员称为“锚定和调整”(anchoring and adjustment)的原则来解释。为了填补你与其他人思想上的“无法逾越的鸿沟”,以你自己的头脑作为出发点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锚定”部分。从那里开始,你做出了调整:你试图改变自己的观点,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是什么样子。而问题是,无论是研究,还是我过去的经历都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你的调整往往不够。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摆脱尴尬?⫷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
第一步:学会如何对自己更好一些。 第二步:学习如何忘记自己。
这里我很想再次用美剧中的一个故事来给出思路:
在《老友记》第二季中,女主角瑞秋受邀参加前未婚夫Barry的婚礼,按理来说她完全可以选择不去,因为她曾经在与Barry结婚的当天逃婚了。然而她内心有愧,并且Barry此时的新娘是她的好朋友。最终,她还是参加了婚礼,并且她是以伴娘的身份去了。
婚礼当天的瑞秋穿着被小钱钱吐槽为口香糖公主的粉色土气伴娘裙,同时还要遭受来自婚礼宾客的指指点点,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历史。
旁边的男友笑成一朵花
好像一切还不够糟糕似的,到了婚礼现场,从卫生间出来的瑞秋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裙子被塞进了内裤里。
(这一幕与作者书中的经历惊人的相似 Σ( ° △ °|||)︴)
最终,就是瑞秋于众目睽睽之下走了光,再次遭到了嘲笑。
知道了一切的瑞秋内心沮丧且羞愧到了极点,打算一走了之。
总有人看热闹不嫌大的,前未婚夫趁机火上浇油:
众人看着又羞又愧的瑞秋,眼看着下一秒就要崩溃她却做出了以下的举动:
首先是苦笑一下,紧接着于众人的目光中走上舞台:
然后向来宾们宣布:我不会走的。
最后则是一句自嘲式的发言,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谁还记得刚才的糗事?就算记得,那又怎样?同样也有人记住了这个勇敢不凡的一刻不是吗?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我爱上了瑞秋,爱上了这位美国甜心。
这也许也是全世界都爱瑞秋的原因。
记住,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