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受

chloechowls
chloechowls @chloechowls
教授 - 评论

「教育,是一場對抗不公義社會的最大抗爭。」

主角潘燦良這句擲地有聲的宣示,讓我腦海中浮現了很多往事,有反國教的日子,過去20多年讀書的時光,讀大學時對社運的接觸,以及大概這世人唯一一年的教書經歷。

莊梅岩說故事很有自己的一套,由《野豬》到《教授》,雖然說的是不同的題材,前者關注了對真相的追尋和日漸消失的新聞自由,後者則談及了教育的本質和教育日漸產業化的問題,但卻都延續了莊梅岩對社會的關注和疑問﹕我們應該如何,並可以付出多少的代價去捍衛那些我們應為值得的人與事呢﹖《教授》中的教授,付出了他的青春,他的升學的機會,他的家庭,去參與一場又一場的社運活動,捍衛社會上逐漸消失的公義﹔女主角阿Lu為了確保畢業後的出路,放棄了自己喜愛的哲學系﹔熱血社運王子Jeremy 為了不成氣候的社運,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學業、社運戰友和喜愛的師妹。阿Lu和Jeremy 最終「捍衛」的是自己,也許看來沒有教授所「捍衛」的公義偉大,但至少,他們的選擇都是忠於自己的,都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而來的。而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其實就是培育出學生獨立的思辨能力。

教育產業化確實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趨勢,看著愈來愈多的內地生在校園裡出現,然後攻佔宿舍,圖書館等等所有設施,佔據本來應該屬於香港學生的教學資源。然後又因為這些外來的學生選科為學校帶來為數不少的收入,加上本地學生日益受歪曲的社會形態所影響,傾向選擇商課等較為「專業」的課目,學校對人文學科比以前施予更多的限制。看著以前上課的main build 終難逃被改建的命運,看著那個曾經孕育著我們思維的地方被改成行政大樓,見證著那些曾經動蕩我們慣性思維的學科被cut ,實在令人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