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门罗

这一本集中都讲述的是女人的生活琐事,充满着刻薄、尖酸、嘲讽、惨淡、悲哀、隐忍等让人不快的情绪,可能这种带着些许无聊的写作内容不大适合男性读者。其实不大了解为何门罗为何会获得诺贝尔,但是我还挺喜欢这种文风,善于描述,且细腻,也非泛泛的心里描写,而是洞见人心,这也是我看她的作品与其他现代作家不同之处,描写毫无累赘的地方。短片小说不好写,也在于这点上吧,读者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字。还读了另一篇《雅加达》,好女人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好一概而述,因为每个女人处在婚姻和爱情中,选择不同,有与《好》里面的隐忍、克制和在道德的冲突中的挣扎,也有《雅》里面虽然表面前卫充满自由然终生坚贞的这种怅然对比,心目中以为的自我形象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彻底翻盘,如何抉择,看个人理解了。

断断续续看了她十片短片小说,每一个都是完美的,她的写作手法很不同寻常,开篇的时候,不会很传统的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都老实交代清楚,而是按照看似零散的叙述,内心描述,和倒叙相结合,按照情节层层递进,这一切实则浑然一体,静物描述也恰到好处,门罗有一种能力,可以让你在意它的所有细节,生怕错过任何的细节,而且就像一部蒙太奇写作手法似的的,场景切换特别快,如果以看长篇小说的姿态去看她的作品可能和没看差不多。而且需要说一下的是,虽然作者都知道这个故事的方方面面,但是她会剔除掉很多东西,留下来的都是最必须的,有时候读着读着不知道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但是你会非常信任那个叙述的声音。读完后在给你的任何各方面记忆和模棱两可的东西,都给人一种真实的人性体验。再者她写病人写的很有一套,有几篇都有相关描写,甚至是母亲的梦里,开篇以婴儿的视角写也是很有趣的,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我母亲的梦》和《荨麻》,可能情节更能引起我的共鸣。最初是以史上第一个获得诺奖的短片小说作家看的,阅读不算太丰富,但是我很欣喜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文字。

读到《多重空间》有点心灵的震撼,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同时,也让我对女人的偏见有些许的改观。大致的情节是这样的: 16岁女孩多丽嫁给了人到中年的劳埃德,并在婚后迅速生了三个孩子。劳埃德年轻时做过嬉皮士,反感现代文明,不许多丽出去工作,也不许孩子们外出上学。一个偶然的机会,多丽结识了知识女性麦琪。劳埃德反对多丽与麦琪交往,他认为麦琪早晚要拆散他们的婚姻。有一天,多丽在和劳埃德发生争吵后跑到麦琪家去哭诉。等多丽回到家,发现劳埃德已经杀死了三个孩子。劳埃德的解释说:他们的妈妈早晚会抛弃他们,我应该尽早结束他们的悲惨生活。劳埃德被鉴定出患有精神疾病,于是被送往精神病医院。多丽经过一年多的心理治疗,感觉自己能够重新面对劳埃德了,于是便利用工休日,坐上长途汽车去探望他。每次见到劳埃德,多丽翻来覆去只有一句话:她只是到麦琪那里借住一个晚上而已,根本没有打算抛弃孩子。到故事的后面,我想这个女人应该原谅了这个人吧, 我相信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有类似的悲剧上演,但是作者在文中不经意就道出这惨绝人寰的后果,着实让我心惊肉跳,通过语言描写,多次的断断续续的否认、隐瞒和吞吞吐吐,读者也会察觉到这中间肯定隐藏着惊心动魄的真相,不需要写冲突和家暴的激烈场面,但是可以推导出,甚至是联想到自己脑海里最可怕的场面,这种手法也拍电影的某些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听说由于都是写周边这种家庭琐事的门罗在参加社区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挺拘谨,因为怕被写进她的书里。

最后一篇《梁柱结构》讲的故事可能有点稀疏平常,在一整个故事叙述下来,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活泼的儿女,不用愁的物质条件,看似体面,但是洛娜从不和自己年长的多的丈夫讨论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对于自己的亲人要过来玩几天都忌惮于通知自己的丈夫,表姐透露出自己不受欢迎而表现出来的沮丧,她怀疑表姐悲惨的身世可能会自杀,心里很是焦虑也只是在心中祈祷与做交易,从不面露出来,极具容忍,心中对丈夫的学生有爱慕的情愫也只是悄悄的进入他的房间,似乎找到了自己自由的世界,即使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切昭然若揭,文中最后一段也加以总结,在自己爱慕的对象与自己的表姐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一无所有,只剩她或任何人都能清晰预见的东西,那将是她的幸福,那就是她交易的代价。不是什么秘密,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那时她才二十四岁,还是做交易的新手。多么可悲呀,每一个现金把自己卖给家庭条件好的女人,都只是在做交易,谈不上真正的幸福。

其实门罗的每一个短片故事都是值得深思和品读的,无奈自己都是在上下地铁路上看的,当时所想也记录不下,我想有时间我会重新再次品读,着重点却在如何构成故事和短片小说的写作手法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