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面对破碎、零散的中国近现代史,有的学者选择重新将其整合。如宋念申的《发现东亚》,将中国近现代史放进东亚的大框架中,以 1592 年到 1598 年的万历朝鲜之役为起点,论述为东亚三国各自建立的封闭政权,如何应对以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现代性冲击的过程。尽管他提出的多元时间观以及互相交叉影响的网络等概念,对于修正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传统历史观颇有助益,但从书名本身来看,亦是统合叙事的尝试。

但王德威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则呈现破碎与离散本身。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一样,这套书通过近百位学者各自独立写作的短篇幅文章,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展现了原本尚属整体的中国文学破碎成为遍及世界各地的华语语系文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或许对于任何一个操持、使用华语语言的人来说,都是痛苦的。阅读此书也难以避免这种痛苦。

它像是遍布烽火台的长城。一切皆有缘起,但身处在烽火台上的人,只能点燃狼烟,遥遥地互相招呼。若能看到,或许稍有慰藉。但更多的时候,狼烟被距离、天气、以及台边目下的一切所遮蔽。最终,我们只能幻想自烽火台两侧延伸而出的城墙会通向什么地方、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