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荐书团】不散的披头士

Tomatokiller
Tomatokiller @Tomatokiller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 - 评论

长久以来,相比于写作,我更喜欢言说。我着迷于言谈的音调与语气,让文本显出鲜活生动。而《伯纳黛特,你要去哪》毫无疑问是一部“有音调”的书。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用第三人称视角概括起来会显得相当扁平无趣。整本书是以15岁少女比伊的第一视角展开的,正文部分都是比伊的所感所想,配合大量书信、邮件、便条等完成情节与视角的填补,就像是影片里的旁白。读到后半部分,我才惊觉我所阅读的这本书事实上就是书中提到的比伊在乔特中学写的那本,当然这是个常见的把戏了,但这仍然可以向我们提示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说,在去乔特之前的部分都是在乔特的比伊根据收到包裹中大量书信、邮件等拼贴出的过去的生活片段,而后面的部分则都是即时书写的部分。在我阅读前半部分时,笑到停不下来;而到后半段的确非常感伤,为伯纳黛特的命运感到担忧(尽管最开始阅读目录时,就觉得大概率最终找到她了吧)。回想起来,这样的阅读体验也许体现出了生活的某种特质:当我们回忆时,它是有趣而温馨的;但当下,它是挣扎而难过的。这也许就是父亲谈到的一种大脑折扣机制吧!

尽管我之前并没有阅读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历,但我可以肯定它是相当“美国”的。整本书一直力图塑造一种画面感/镜头感,阅读时仿佛能听到比伊稚声的旁白,就像是韦斯安德森、鲍姆巴赫的怪鸡电影(林克莱特一定要好好拍!!)。也只有接受这种语境,才能体会到本书的趣味所在。

主人公一家三口都是古怪的天才。也许比伊算不上古怪,只是古灵精怪罢了。但她的妈妈伯纳黛特绝对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是建筑界的天才,但在结婚后多次流产,最终成功诞下先天心脏缺陷的早产儿比伊。为了照顾女儿,她放弃了她的事业(她可是业内认证的“圣伯纳黛特”,建筑天才,那个“20英里”房的概念真的好棒!想知道有没有原型),待在西雅图一间修道院改造的漏水的房产里消磨时光。这些年来除了教育女儿,她几乎一无所成——言语刻薄、脾气乖僻暴躁、与邻里关系紧张、被俄罗斯犯罪集团虚拟人格欺骗(与《蓝色茉莉》里布兰切特的角色有点像吧,不过相信我,要幽默风趣的多!伯纳黛特吐槽西雅图的桥段实在太传神,搞得我都有点想去西雅图走走,也许能体会到那种“踩到屎会向上天祈祷一定要是狗屎”的感觉!),但在比伊心中她是最亲切的妈妈和最好的朋友。她的爸爸艾尔吉是个IT天才工作狂人,是微软的大红人,专利石摆满了窗台(如果没有掉到地上的话),TED演讲历史点击总榜第四名(哈哈,这个实在太魔性了,一提到艾尔吉总是要提到这茬,里面还有专门一章写那次TED演讲,笑死了)。爸爸的角色似乎是个非常典型的缺点心眼的天才程序员,惊人的工作热情,幽默风趣,穿着很随意(光脚TED演讲就算了,还成天戴着“胸罩”骑单车..),人际交往就更随意了(后来爱上他的“小野洋子”苏-琳一开始也因为他“毫无礼貌”而讨厌他,他也不懂得人际交往的一些忌讳,向女同事吐露自己的家务事,惹了一身麻烦)。不过爸爸的形象在《白色大陆》这章有了很大改变,尽管之前章节大量父亲写的书信、便贴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动机,但直到这个章节,我们才真正体认了父亲隐忍的爱(第一视角的好处哇)。尤其在比伊已经逐渐认识到在南极找到妈妈是件多么荒唐的事情(然而这本书就是这么荒唐),开始在爸爸的照料下逐渐开始“解脱”时(这章真的很感人,很像电影《海洋之歌》),父亲强大坚忍的内心世界才逐渐向读者摊开。顺便一提,艾尔吉是我本书中最为偏爱的人物。尽管这是个乱糟糟的家庭,有出轨、诈骗、精神疾病诸多风波,但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选择信任与尊重,让读者体会到一种亲情的羁绊(上大学的我大概就是读寄宿学校的比伊吧,总之我决定下午回家了)。

用第三人称书写的书评真的很无聊吧,我之前想过用便条、书信的方式书写,但不知道把自己定位在什么样一个角色于是作罢。这本书要比书评有趣太多,里面随处可见的“抖机灵”实在招人喜爱。尤其是对于我这个电影迷、摇滚迷、体育迷、地理迷还略懂点信息技术的人来讲,有种“量身定做”的感觉!其中贯穿始终的,就是披头士梗。像是书中所讲的,“妈妈是约翰,爸爸是保罗,我是乔治,冰棍儿是林戈”,乖僻尖锐、又才华横溢的妈妈就像是约翰列侬,温柔随和、工作狂热、力图“让世界更好”的爸爸就像保罗麦卡特尼,古灵精怪的比伊就像是乔治哈里森,“没啥存在感”的冰棍儿(宠物狗)就像是林戈(心疼两秒钟Ringo),“小三”苏-琳就像是“破坏”披头士的小野洋子(不过这次怎么是“保罗”和“小野洋子”在一起啦哈哈)。他们原本是那么和谐可爱的一家,就像是披头士一样,尽管依然相爱,但里里外外各种乱糟糟的事情让他们的关系一定看上去不可调和,面临解散。当然现实的披头士真的解散了(我爆哭),而书中没有(其实是开放的),整个书结束在母亲在南极寄出的那封迟到的信,我们的确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不过可以想见,他们并没有解散,回归到了家庭生活之中,当然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的阴霾也并没有散去,他们还需要“Carry That Weight”。我们也可以看出早在72-76页中比伊与母亲关于《Abbey Road》的谈话某种程度上就在预示着这样一个主旨,当然由于当时的比伊还并不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因此视角略有些不同(就像是她说起披头士的解散提到“里面的感情全都是假的”)。相信对披头士略有些了解的读者,在读完整本书后回顾这五页纸的内容,应当会有更深刻的体会,那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

最后,我想说,我真的巨喜欢这本书,非常感谢豆瓣阅读的赠书!希望大家能在正式发售时候多关注下这本书吧!当然也因此想提趁着大规模印刷之前提一些小的意见:首先是书的封套(不知道这么叫对不对)尺寸有点小,用来卡页的话整本书都放不平了;其次是内容上的一些纠正,120页第五行的字体有误以及75页Polythene Pam后面的“《小心!》”并不是歌名,而是歌词,所以不应该有书名号,而且歌曲里的小心并不是“Be Careful!”,而是“Look Out!”,望改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