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广场协议迷思

ningten
ningten @ningten
战后日本经济史 - 评论

从经济顶峰的1995年到本书出版的2015年,正好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至于原因,日本人认为是通货紧缩,中国人认为是广场协议,作者认为是1940年体制。

1940年体制即战时体制,相当于凯恩斯主义,即由政府统领经济。

同是东亚人,日中放在一起是很有趣的对照:都在废墟中重建,都由政府搞经济,都注重银行直接融资,都惧怕资本、汇率自由化,都实现了经济飞跃,房价股价都暴涨,国民都勤劳。

作者看来,日本的高速发展也是源自1940年体制:

政府操盘经济有利于发展重工业;政府压低利率可降低融资成本;政府用养老金投资引导产业发展,而且利率比银行还低。

但日本政府并没有以此收割穷人,反而通过低息贷款支援农户和小微企业,甚至通过通胀和税收补贴穷人,料想共同富裕节省了不少维稳费用。

政府配置资源,加上1940年体制下重集体轻个人的工会制度,让日本战胜了金本位解体和石油危机,开始了腾飞与自大。

香港人经济起飞的时候最常讲的一句话是「鱼翅捞饭」,而日本人口气更大:「股票市场不存在万有引力」、「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当时日本的人均GDP超过美国(1995年比美国高48%!),确实「有理有据」。

由于存在大量贸易顺差,日本签下了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更准确的说法是让汇率市场化,这是加入国际贸易的合理的一步,试问谁愿意跟操纵汇率的国家做生意呢?

广场协议后,产生楼市、股市泡沫的原因有三:一是日本货币政策失误,利率一直过低,没有加息抑制经济过热;二是投机思维盛行,投资房地产最赚钱,因此实业空心化;三是土地利用率低,民营化不足导致的通勤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中国是土地供应低)。

泡沫破灭后,日本一蹶不振。按理说,日本从战后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世界第二,怎么也不至于这么落魄。作者认为原因就是1940年体制下的日本经济跟不上世界的步伐(日本缺少里根和撒切尔)。

一方面日本竞争不过同为政府主导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中国,另一方面日本跟不上推行市场自由化而且实现了高科技突破的美国。

日本依靠1940年体制无法提振IT等新兴产业,甚至还通过干预外汇让日元贬值来扶持钢铁等夕阳产业(中国则是利用房地产),错误政策的惯性太大了。

有人说,房地产是中国货币派生的主力,崩盘就会通缩,所以绝不会崩盘。我无力反驳,也许的确存在没有万有引力的地方。

高科技产业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从电器、动漫、游戏上看,日本人并不缺,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而科研水平更低的中国人反而能够超车?因为日本的市场化比中国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