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克里米亚战争》
这是俄土12次战争中的第九次战争,从1853年到1856年结束,写了整整七百多页,囊括各方面的叙述:前三章为背景问题,圣地问题,宗教问题,东方问题,神圣同盟倡导的欧洲大陆的均势格局以及往昔俄土以往的冲突与协定均有涉及;后面尼古拉一世以东正教捍卫者之名入侵多瑙河公国等举动,先是与土耳其较量,锡诺普海战等,土耳其首尝胜果,当后来经过主战派帕默斯顿和斯特拉特福德等争取对公众舆论的支持,加上拿破仑三世想重现其叔叔统治时期的强大愿景,最终选择联合英国参加战争,战争场景不少,宏大场景描写结合当时发展的摄影技术提供的照片,当时报刊刊载的驻地记者文章,外加军士给家人的信都可以非常可信地展现了当时英法俄的军队后勤补给对比,各国公众的舆论走向以及战场的惨烈程度。私以为这种由大量可靠史料构架成的史书不仅对于作者来说工作量巨大,也是对读者负责任的表现,作者叙述只是起着牵引的作用,而且对于批判那个时候英国的各项制度,作者也不遗余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非常中肯。阿尔马战役、塞瓦斯托波尔围困战,尼古拉一世寄希望于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寒冷)来获取战争,后来焦虑而死,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相继继位等,到最后战争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巴黎和会与新秩序的建立,虽然俄罗斯在中间并没有多少领土损失,但是后来把眼光集中在中亚和巴尔干半岛与建立斯拉夫大联盟等思想的泛滥,还有一直穿插其中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随着战争的进行出现的大转变,以及到最后的最后,克里米亚战争对各参战国后来历史的影响都有很详细的介绍。
缅什科夫与拉格伦指挥的无能,南丁格尔的无畏精神,英国长久以来的仇俄情绪,拿破仑三世的谨慎与尼古拉一世固执己见的反差,那个时候的俄国还是处于宗教狂热的高潮期,正是因为克里米亚战争才意识到自己落后的军事设备、组织体系和农奴制而永远也无法与正处于上升期的工业化国家,决定实施变革,再一次被俄罗斯对领土的狂热叹为观止,无所不用其极。抑制俄国在黑海远远不可能达到抑制俄国的目的,因为就如英国人认为的那样,他们内心中有很多野蛮的东西,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后面发生的多次俄土战争以及侵略吞并其他公国汗国就是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