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书,才子评

一边看一边记读书笔记。
先给了三星。等看完后再改评分。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多是记录琐碎想法,不成线,只有点点顿顿罗列几个。

【楔子——十一回】

   又鲁林十回。

金圣叹点评本唤水浒作第五才子书,是说施耐庵是第五才子。这个系列一共有六大才子书,顺序为《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最后一部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庄子》为奇思妙想,嬉笑怒骂,快人快语,读起来往往拍案叫绝:亏他想得如是。特特是有事无事讽刺孔老二一番,有时倒是记录实事,有时做寓言编排。想想时代背景更觉可叹可爱。去年又读流沙河的批评本,说这样的好文章,竟然出自几千年前一个河南穷汉之手!想想乖觉可笑。庄子彼时是看菜园子的,鲁达也曾看管菜园子——大概这菜园子看门人,和我朝图书馆管理员一样,都是出通达晓畅明白人的地方。

《离骚》为工丽文采。后人爱堆叠辞藻的勾当,在屈原时已玩到彻底,至汉赋又另一高峰。后来历代文学审美都与这一路不靠。我也不爱《离骚》。更不爱屈原。

《史记》是春秋笔法,史海钩沉。后代凡著书立说,便是写小说话本,也都以有“史家文风”为荣。金圣叹批水浒,便有意拿《史记》与之对比。有高人说:笔法好,文采好,心肠好,情操有,所以是好文章的写法。

《杜工部集》,杜甫写诗,诗歌的好处最难写。倒想去看金圣叹如何说杜甫。杜甫以七律为一绝,七律之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前面后面的,都没有写得比他更好的。初则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晚时“老去诗篇混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西厢记》,西厢起自元稹版,后有王西厢,董西厢不同版本。元稹的雏形倒是无甚滋味。董西厢没看过。王西厢很小时候读,现在尽忘了。日后有机会再看了。

--------------------------------水浒分割线--------------------------------

一、作者布局
金圣叹说,子弟读史记也只记得故事,不知道写法,何况水浒?于是才作此书告世人水浒写法之妙。大概我国长篇小说实在起步晚,发展少,批语标注的好处,现在也见得多,不觉得有多好。

譬如写故事串联,写楔子的作用:
楔子是一长串文章,瘟疫楔出洪太尉,洪太尉楔出天罡地煞。其实不止楔子如此,后面也是一路楔子写法,王进楔出史进,史进楔出少华山三人。少华山三人又楔出鲁达。以此往后。

但如今看来,人物群像小说,这样几回写固定人物的布局,已经是力拙的表现。其实不必去找西方当代小说,就看红楼梦,已经是布局错落有致,全篇星星点点散作罗盘阵仗,然一根线提起来又浑作一团。——所以脂砚斋才有话:若金圣叹多活几年,能给红楼梦写批注,才是才子相见恨晚。

二、作者的小心思
又一着好处,楔子也不纯为了楔出人物,楔出故事,也是要有始有终,托义于言。
所以才有:

  1. 一个王进,一个史进。
    王进是王道之失,史进是稗史之笔。——水浒不是红楼梦,从名字解说有来由否?
    王进如神龙首尾不见,来也无影,去也无踪,王道失自高俅发迹起。
  2. 落草第一人是地煞朱武,所以是逆天而行。
  3. 楔子中有一龙一蛇遇洪太尉,后少华山亦有一龙一蛇,前后呼应。
  4. 天罡地煞是为洪太尉放出——作者谓造反是事乃自上而起。
  5. 高俅发迹看得心惊。世人皆不容,一路为人嫌弃,最后成了徽宗的亲信。可见王道失矣。

三、作者炫技

后人学不来的技法,是施耐庵故意犯做文章的忌讳。

比如史进鲁莽,鲁达鲁莽,李逵鲁莽,样样写来,各个不同。
比如事事都往丛林里面写,不嫌累赘絮烦?可他偏偏这样写。中间夹杂一节宵金帐故事,又觉得不过瘾,终于又写丛林——如今写文章,都怕前后写得雷同,可见是施耐庵艺高人胆大——后来南美更有艺高人胆大的,那人写了本《百年孤独》。
比如一样事情几样写法,所以有林冲配军,杨志配军;鲁达杀人,林冲杀人;林冲买刀,杨志卖刀。花样繁复,笔法炫然,勾勒得色彩大不相同,然细究之下,怜爱之心贯穿始终。譬如两口宝刀,牵出两个没落可怜人,英雄气短,可叹可叹!
又有鲁达两次大醉,第二次就掣出禅杖,也是不同。鲁达遇两位禅师,智真智清,禅意亦有天渊之别。

四、作者不炫技

炫技是视之眼花缭乱。不炫技是藏之讳莫如深。

一个人物,就有一个人物的完法。为保故事干净利落,小人物都找死法,可以不再写。大人物亦有头有尾(写法上有头有尾,不是形迹有头有尾),一笔不落,时间线上件件补齐。

典型的,鲁林买刀一别,再次相聚已是林冲被押至野猪林,鲁达救下林冲后,中间失联天数内发生事体样样不少地交代来,并不落下一环。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桩桩件件地不落,道具也不落,提了刀来,酒来,葫芦来,都少不了。
记得金圣叹一回夹批“漏了锦儿”。锦儿是林冲娘子一丫鬟,因为写了来时,没写去时,金圣叹就批了出来,可见施耐庵写文精细,其余处和笔下林冲一样把得牢,熬得住,是一处不肯有失落的,所以才叫金圣叹只好去挑这个出场寥寥的锦儿。

五 、作者钩象

李忠器小,史进横阔。镇关西处拿银子爽利不爽利是对比。后待鲁达亲疏亦是对比。

史进王进是开场的重头彩,王进孝子如画,儒雅斯文,史进鲁莽天真,年轻心热。

记得金圣叹一句批语,史进树下纳凉:史进亦有做得静时!

人物好的地方太多。不罗列了。——再提一句,红楼梦人物绝对写得更好。水浒人物是二维如画,红楼人物至少四维,时间、厚度均如生栩栩。

六、作者大心思

人生其实多偶然,很多走向都在一瞬间改变。
但人读故事则喜欢看必然。如果故事推动纯粹依赖巧合,就觉得作者投机取巧。比如金圣叹笑西游记,弄不来时就找菩萨了结残局。

这里借之前知乎看过的一篇分析说,写得最好,必然中有偶然,偶然背后又是必然,当推风雪山神庙一节故事。

风雪大,所以才有陆谦趁风大放火害人的计策。
风雪大,才有草料场被压塌,才有林冲去山神庙过夜。
风雪大,才有推石头去堵山神庙的门。
有了石头堵门,陆谦三人才不能破门而入,才在门口聊天,以至于被林冲听破,才有林冲的报仇。

风雪大,才有人来害林冲。风雪大,林冲才幸而得救。
看着是偶然的故事,实则是必然的笔力。

话外一句,巧合不是不能有。若用得好,就是水入热油,炸开辉煌一片。颠颠倒倒,真真假假,最后还想夸作者奇思妙想,倒不嫌他偷懒,盖因这样的巧合却不是偷懒来的。写个南海菩萨是偷懒,但小心布局大胆破局,就是头脑有之,气力有之,哪里能说偷懒?

又要拿我最爱的红楼梦举个栗子,王善保家的非要蛊惑着抄家,结果抄出了自家亲戚司棋。这就是巧合,打脸立刻。但作者喜欢,一是巧合背后亦有情深深的活人(司棋之真),二是故事勾勒巧妙(凤姐之慧),三是错综关系朗然可见(王夫人、邢夫人、凤姐,三人关系从此处一管窥豹)。

------------------暂封---------------------

【十二回——二十一回】

写晁盖,刘唐,公孙胜,阮家三兄弟上梁山,杨志鲁智深落草二龙山,宋江投奔柴进,林冲火并王伦。

都是收尾之笔,比如给鲁智深杨志找落脚处,比如宋江被张三咬着不放,为了拽出下文,琐碎处颇多。

金圣叹似乎挺喜欢此类用笔。

比如宋江杀死阎婆惜后,张文远一意要拿宋江,金圣叹批:不是张文远薄押司,实在是为下文武松。
类似看法还有很多。作者的写法,批注不喜从人物性格分析,只从故事走向需要分析。故事需要一个人死,需要一个人如何立场,就如此写成。

抛开作者如何构思不谈,金圣叹这般说法对走过场的喽啰酱油也太无情。
现代小说阅读,也是喜欢从蛛丝马迹找微言大义。纯粹为推动故事走而罔顾人物形象的情节,应该是不大推崇的。即便和人物形象有所贴合,也是匠气而不灵气。这样的人物即是棋子,为人所用,全无灵气。

金圣叹说一百八人就有一百八人形象,各个不同。可惜这人物塑造在小人物上还是棋差一着。

另外,看批注本果然适合二周目再尝试,第一次看,一边看正文一边看批准十分影响体验,被批注带着走。而且金圣叹的批法,重技法轻内核,其实读起来,容易读得细,但不易读得深。边边角角都记得,但无全局观。只记得一个好故事如何构造,但忘了故事连接故事的全体样貌,有买椟还珠之嫌。

不过已经读到这种程度,骑虎难下,还是往下看,

再往下看就是武十回了。

【二十二——三十五回】

这段手机更新。

武十回掺了半拉宋江回目。

先说武十回。
施耐庵真爱武松!
前面二十回,鲁林二人最下功夫描摹。然而写鲁达,捎带写史进,李忠,少华山几个,张青两口子,柴进。写林冲也是和鲁达搅在一起交待。且在林冲正式登场后里又给鲁达安排了野猪林这么一场重头戏,偏偏让鲁达救林冲。

其余人就更不必说,都是几个一起出场,或夹在主角后面捎带着写。

武松这种大笔如椽的写法是独一个。从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行蜈蚣岭,笔墨高度集中,全拿来写他一个。
水浒写女性极少。武松出场偏偏处处离不开妇女角色,潘金莲,玉兰,孙二娘,蜈蚣岭妇人,而几乎都涉风情。作者偏爱武松,给他这么几个女人做撩拨用,而他又傲然站在鄙视链最上游,勾引他的不得,倒贴的不得,只有他撩拨别人的分,其余人来撩拨他都是飞蛾飞蛾扑上大火。
因为偏爱武松,武大潘金莲西门庆一节故事,又特特费笔墨写了几回。期间武松因公出差两个月,这两个月故事里就一个梁山好汉没有,单表武松家亲戚这件家事。一共才几回的故事!这样花费心思给武松从性到暴力的开窍,施耐庵苦心。
看其他人物,只想看笔法如何。看武松,就少不得看人情,看道理。武松其人醉人深矣。如何醉?改篇单独写吧。

再说宋江。宋江撩男大法:拉着手。只看了几回,已经拉着晁盖的手,拉着刘唐的手,拉着武松的手。见的没见过的,都叫他哥哥。妹子该学此人御男术。可怜花荣英姿朗朗,有妻有小这么一个又直又美的好男子,也被宋江迷得晕晕沉沉。

武松夜行蜈蚣岭,为试戒刀杀人可以解:鸳鸯楼一事后武松杀戒打开,再杀一个也不错。
但花荣宋江用计骗秦明上山,还害秦明一家妻小,深仇大恨岂不比林冲高太尉之尴尬嫌隙?偏偏秦明又奉这几个兄弟一般,可怜其妻小,白白送命,做了鬼还要见丈夫和仇人混在一处。

巧合太多。武松在蜈蚣岭,林冲在山神庙之后,鲁达在十字坡,宋江无数次,都是要死。偏偏不死。这样的巧合就无趣。偶然一次是好戏,太多了,就成了弄不来搬救兵,突然来救他们的,与西游记里菩萨何异?

越读越觉得,古代长篇小说技法确不发达。金圣叹批评角度也有很多不赞同处。也不说了。后面还会吐槽。

一处新见解:今日批宋江,多骂他一心要招安,忠孝洗脑。金圣叹却说此人不忠不孝,只是奸诈。似乎挑战常识。细想也不然,黑胖矮的公明哥哥,确实不忠不孝不义,每一步都只为着自己一个虚名。招安也非对赵家老爷多敬爱,只为自己封妻荫子的那点想头。
落草是不忠不孝,招安是不义。两面三刀,可恨。

【三十五回——七十回】

金圣叹这个本子,和他所称的俗本最大区别就是七十回止。金圣叹觉得宋江忠义是假,所以一百八将聚齐后就戛然而止,而后写卢俊义一场大梦,梦醒复如书初:天下太平。

除了删了后面的回目外,中间也有增减,增是用来恶心宋江,减是减去不少细部描写。比如最经典的从石秀眼里看潘巧云那段,后来又被兰陵笑笑生改动几个字借鉴到《金瓶梅》里,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也一并删去。仔细看下来,删外貌描写删得最多。

说到外貌描写,就不得不提宋江,施耐庵经常写“宋江大喜”“宋江暗喜”“宋江一喜”“宋江心下喜欢”,用笔十分猥琐:我看了看,宋江开心大多时候不是又打赢了谁,而是看见XX“如此样貌”“一表人才”“仪表堂堂”“仪表非凡”。宋江只要见了那个帅小伙,心下就开始嘟噜噜地转,要骗了人家上山来。

后半部极力写宋江如何恶心。中间又衬一妙人,曰李逵。
李逵风评不好,哪里提起来都说是人渣,不过拿来恶心宋江真是神器。宋江推让不肯坐头把交椅,李逵说:大宋皇帝哥哥也做的,头把交椅如何做不得?气得宋江鼻孔出气,李逵正说中他心思:这个人天天打着忠义的旗帜,心里却哪里把大宋皇帝放在眼里?别人不说破,比如吴用,比如武松,可铁牛偏要说破,他如何不气?宋江于是大骂,铁牛又说:我又不是不叫你做,我是叫你做头把交椅,你如何气我?——宋江又被气煞。

武松吴用也是两个鬼精灵。后来卢俊义捉了史文恭,按照约定,谁捉了史文恭谁坐第一把交椅,这会子宋江又在那里假惺惺地让。吴用当然跳出来劝,一边还给众头领使眼色,武术意会,立刻跳出来跟着劝。后半部武松正传已完,如何神勇读者早已知道,所以篇幅多留给其他将领显露身手,但也在这些小地方细节上处处给武松精细处露脸。

论精细,后半部细细去写的还有两个人。天慧星石秀,天巧星燕青。
石秀自然是心术险绝,撺掇着杨雄杀老婆处,金圣叹对比石秀与武松:武松自恃如冰如玉,所以遭嫂嫂污蔑也磊落走开。石秀自问如冰如玉,偏要抓着杨雄,叫了嫂嫂一一问清。武松杀嫂是为哥哥报仇,石秀杀嫂是自证清白。都是精细汉子,心机却各个不同。一百八将都是草莽枭雄,惟写石秀用笔戾气十分重,别人陷落都是狼狈落泪,石秀陷落却更显精神十足——大名府为救卢俊义陷落一段,换别人是折了威风,换石秀却是显足了威风。

另一个是燕青。燕青除了和卢俊义不能说的秘密,还有和李固一段叫人看不破的尴尬仇怨。其他人有细解的,也不说了。

水浒里边,写兄弟情深的,多有个整日打熬气力/打筋熬骨的哥哥,也多有个心思聪慧还特喜欢给哥哥捉奸的弟弟。——好健身又不近女色,偏偏和兄弟你侬我侬,老婆跑了也不怪。

一天十回,七十回就是一星期。终于看完了。。。。下一本看西游记吧,就不写了- -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