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隨想
代序
p4:引溝口雄三討論李贄,極度飢餓吞下食物時,喪失了自己。可參考莊子·齊物論:今者吾喪我。張老師認為此句是齊物論機杼。
p10:魯迅和李贄都是文字戰士。文字的論戰(或計較)依舊容易讓人迷惑,不僅是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或參考《古典學術講要》:把自戀化開,就是文學(大意,應在漁樵那篇)。
正文
p34:碎片對其他碎片的開放,有與其他碎片趨合一體時,就具有普遍性。類似張老師提過,先秦和古希臘其實是相通的。
p42:竹內好的文字,“等質”的說法我不同意,不知是否翻譯的問題。文化之間不可能等質,一定有區別,即便追根到內核有相通之處。“作為方法的亞洲”還在限制之內,亞洲思想的光芒被挖掘得夠嗎。
p55:“動態性地想問題”,近幾年也感受到這一點,但是還沒能很好地實踐——可能還是認知不夠。和之前看到艾爾曼所言“動態的思想史”說法,是比較一致的。
p59:恩格斯“在口頭上承認這件事是一回事,你要真的在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裡落實它,那是另外一回事”,簡化來說即知行合一。
p88:理論和實踐的間隙,可回到知和行到底怎麼統合。想起那天讀書會師兄問的一個問題:顏回沒有什麼實際作為,為什麼孔子那麼看重他。是因為他的為人本身被他人所看見就會有所激勵嗎?我也不知道答案。
p89:“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不能夠做什麼”,是否對應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
p92:還原歷史語境去定位也是我論文想做的,或可對應孟子“知人論世”?以及下一頁提到「想要一個解決方案」也是我不自覺的訴求,這本身是有問題的。
p93:提及歷史學介入社會,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的東西。也是張老師強調的,要做事,而不是變成一種象牙塔內的東西。有一次課堂:“在專業中試圖突破專業看看廣大世界的那條進路,卻不知道廣大世界中沒有專業這條進路。只能相應於廣大世界本身,在專業中討碗飯吃。”(課程錄音)
p116:引丸山真男談“惡”,聯想阿倫特的平庸之惡,亦想起之前張老師提到王陽明“ 知善知惡是良知,为善去惡是格物 ”,類似時刻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
p117:提到政治學的抽離,在孔子和蘇格拉底那裡,政治和他們所說所做是完全相合的。(目前粗疏的理解)
p123:“一個好的政治判斷一定產生於在‘他者’中觀察他者”,或相應孔子的知人和知言: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