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碎素材

突然发现几乎一年前看完《与陶渊明生活在桃花源》却没有写读后感。当时看后心中的撼动已经平息了。要想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得再读一遍才对。无奈现在手头要看或者正在看的书已经成灾。只好先搁置。把当时零碎的感想片段记在一处,等将来有机会重读时当素材吧。
作者程滨是叶嘉莹老师的学生。用陶老先生的诗文来全方位解读老先生的一生和遭遇,从身世到家人从信仰到哲学,从生前的友人到身后的粉丝,顺带注解了几乎全部作品。读起来分外过瘾。
印象最深就是陶渊明的隐退根本不是后人幻想的那么悠闲。非常的孤独穷苦。实实在在的当了农民,靠天吃饭,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揭不开锅了。所以陶渊明不得不去乞食,真的是要饭啊!而且陶渊明生前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虽然死后粉丝一大把。可是有什么用呢?作者分析陶渊明几乎一辈子都有动摇痛苦质疑自己选择的时刻。而陶渊明的伟大是虽然有动摇他最终还是坚持住了“固穷”。
作者自序里提到《老子》里面描述的小国寡民,其中一句”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是”不往来就不会有纷争,就永远有一片宁静。” 看得我不由的插嘴,其实老死不相往来才会有偏见。现代大都市文化已经证明只有增加多元社会才会促进相互理解宽容减少偏见和纷争。
陶老先生给自己写的挽歌,让我想起萧纲(简文帝)被害前那首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 《被幽述志诗》 恍忽烟霞散,飕飂松柏明。幽山白杨古,野路黄尘深。终无千月命,安用九丹金。阙里长芜没,苍天空照心。 -萧纲
两相对比,还是陶渊明更超脱。
渊明一共有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可这些孩子都没能如渊明所愿,于是渊明在四十多岁时又写了一首《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敌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 就是这首情真意切的诗,不想后来被诗圣杜甫给调侃了,杜甫《遣兴五首》(其三):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 诗中最后一句“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意思是说孩子们好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你何必这么念念在怀想不开呢?对于这一句,有很多人开始解释为什么杜甫会讥讽渊明。最好的解释就是,杜甫实际并不是讥讽渊明,而是借渊明来自嘲,因为自己的儿子也不怎么好学。
萧梁的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第一个名人粉丝,跟陶渊明隔了两个朝代。编了《陶渊明集》并写序: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翻译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能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弯腰种田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十分的仰慕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其他后世大牛粉丝给陶老先生的点赞诗
陶潜诗喜说荆轲, 想见停云发浩歌。 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龚自珍 陶潜酷似卧龙豪,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 陶潜磊落性情温, 冥报因他一饭恩。 颇觉少陵诗吻薄, 但言朝叩富儿门。 -龚自珍
龚老师还顺便鄙视了一下杜老师。我看叶先生讲陶先生讲得兴起也会鄙视一下杜老师。杜老师真可怜,总躺枪。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元好问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辛弃疾
我很喜欢陶渊明的《闲情赋》,但是却被昭明太子说是白璧微瑕不肯收到《陶渊明集》里去。我也不满意叶先生讲解里把闲情赋里的美女给虚化成陶公某种理想。这么情深意切肯定有真人嘛!怎么可能是虚的抽象的理想囧.很奇怪陶公在唐代并不很受追捧,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出现大批粉丝。。。
《闲情赋并序》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弈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馀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馀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飇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馀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凄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㤯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馀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