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看我一帘相隔,看不到我眉头深锁

Skyfoliage
Skyfoliage @treeblue
戏说慈禧 - 评论

  当真是沧海遗珠!导致我非常想把这部砸到隔壁《一把青》的场子,让人看看台湾影剧当年的功架与气势——然而罢了罢了,不能作九斤老太状,纵然我是这么一厢情愿地惦记外省人的台湾。另,儿时记忆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后来看吕中老师的慈禧在西行途中跟荣中堂撒娇,都不禁觉得”对啊对啊荣禄是她老情人了”,又有嘉顺皇后被恶婆婆百般刻薄萌了死志,慈禧那句“她不是厌食,而是厌世”,印象最是深刻。

  两位编剧可了不得了,老古话一句句娓娓道来,竟让人从台湾(的)国(语)配(音)里听出了京城的韵味。有丫鬟对慈禧说,“要死不要穷,要穷不要病”;又有慈禧劝诫沉溺声色的咸丰,说“糖只有这么甜,盐只有这么咸“,简直妙极。军机大臣们每日打机锋,由太平天国直至庚子国乱,交代剧情从来点到为止,绝不罗嗦。台湾当年真有人才,如今两位编剧皆已作古,其中一位是在上海意外坠亡的刘雪华夫婿邓育昆。

  剧本好,以“戏说”为名却处处契合史料,服化道考究,人物也饱满。咸丰帝自有他风流自赏、贪图逸乐的一面,但他的底色是面对皇朝衰败的无力感,十足是部分史家所称“以酒色自戕”;另一方面咸丰多情,对妻妾(丽妃竟然是香蕉船姐姐……)、独子、兄弟、养母、国家、朝臣的情感真是又复杂又纠结。慈禧那段跟荣禄的初恋……当然还是删了好,然而她初入宫不得召幸,辗转反侧不能成眠时猛然闪回少年亲热戏,铺排得也是好。丛珊的慈禧内敛,全然不是“一代妖后”式的张牙舞爪,这版老佛爷的野心、权欲与乖戾之气藏得极深,因此更有味道。至于慈安,我只想说:

  也长得太好看了吧!!!!!!!!!!

  好了,其实东太后的人设特别有意思,然而多数时候何晴老师一出场,我能思考的问题仅限于“唔……造化真是神奇”,“不知道何老师爸妈啥样子”,“长成这样,恃靓行凶真不过分”,“只有这个包惜弱才能展开射雕的故事”等等问题。开头里咸丰册封皇后,慈安着朝服上殿,接过册封文书后抬起头来,眼眶带泪,莫大的欣喜感激全靠眼神表达,啊何老师你长得那么好看干嘛还要演技这么好啦!后来咸丰嫌弃慈禧刚硬如男子,慈安又絮叨得像个妈,整天跑去找香蕉船姐姐,我忍不住觉得他眼瞎……

  说回正题,慈安的人设有意思,是因为她既如史书所述忠厚柔弱,在关键时刻却显出心机手段,需要怼慈禧时也很能怼到要害(大概是这版东太后实在太美了,连这些时候我都觉得是一种反差萌)!一手养大的同治帝崩了,慈安伤心之余也施施然跑去提醒嘉顺皇后,说你先别忙着伤心,赶快过继个小孩自己当太后才是正经——啊?您不是“讷讷不能言”吗?后来慈禧病重不能理政(剧中居然隐讳地表示慈禧是小产了……),慈安更三天两头跑去打探说你快点好起来吧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了啊……一想到这位东太后大概跟我一样好逸恶劳不爱上班,我就更喜欢她了!后来她当着慈禧面烧密诏,都给我一种领导收买人心的感觉哈哈哈哈。

  这部戏的厚重感不输大陆历史剧,编剧有莫大功劳,大陆演员更撑起半壁江山,难得却是港台演员也可圈可点:青涩的翁家明面对丛珊何晴,毫不输势;鬼子六与肃老六更不用说;嘉顺皇后是当年亚视小演员,统共也没演几部戏,和同治帝和小儿女情态也抓得好;真要说的话,光绪与珍妃反而有点……尬。历史剧里的自由恋爱全是鬼扯,所以什么小男友荣禄、老七和慈禧妹妹拍拖戏、包括鬼子六和妙玉姊姊的生离死别,随便看看就好。相反,咸丰对慈禧由热络到疏远,又终究顾念旧情不愿效勾弋夫人之事,到临别托孤,反而更真实可取。然后……反正也是港台剧的传统,配了非常“自由恋爱”风的主题及片尾曲(词曲写得极好,是我心心念念不可或忘之旧时台湾!),配搭这部以名为戏说、实则考究的历史剧,别有一番滋味。

  世人看我一帘相隔,看不到我眉头深锁。写给历史上的孝钦显只怕都够。

  (发这篇评论时莫名遭受豆瓣审查,大光其火。细究下来,无非是提到对岸的国语配音时少打了几个字。豆瓣既然声称是人工审查,那么审查人员文化素质之低、态度之粗暴实在是贻笑大方。这也怪不得你们,自我审查是症状而非病因,病因是权力的无知、慵懒与傲慢,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