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与“贬低他的人格”
这是我在嫌疑人X的献身,幻夜,白夜行之后仔细读的第四本东野圭吾的小说。
与白夜行它们一样的展开方式,命案早早的发生,看似合情合理的嫌疑人,疑团重重的伏笔,作为读者自然在心中明白真相并非表面上的那样,但依然该有模有样的对着情结喝彩依然。
故事从过去之章-其二,也就是本书的最后1/4,才刚刚开始。之前的那些疑团只停留在了最基础的阶层上,不怎么费力就能猜得比较清楚,丝毫不像白夜行嵌套着那么多层,耗脑非常。毕竟那是多个杀人案环环相扣的故事,而这是一场跨越十几年的纠葛。
文中亮点不在于语言的技巧性,而在于观点的创造性:
- “通常,所谓的计划犯罪,犯人最常演练的是如何避免被逮捕,要怎样做案才不会被发现,就算被发现了,要如何洗脱自己的嫌疑——犯人绞尽脑汁想的应该是这些。
不过,你此次犯罪计划的目的却完全不同。你一点也不避讳被逮捕,不、应该说,这所有的计划都是在确定被逮捕的前提下拟定的。”
这样的前提虽谈不上新颖,但在《恶意》的整篇行文里不容易让人联想到,反观嫌疑人X的献身,里面的顶包就一下被悟到。
- “记得那时你跟我说:“请你不要在我屋里乱翻,里面有人家寄放在我这里的重要书本。”因为这个提示,我们才在《广辞苑》里找到了日高初美的照片。你引导得真是漂亮啊!想必你自己也松了口气吧?”
一个伏笔能作为正反两次出现,叹为观止。
杀猫和“性格描写”。其实仔细连贯的一口气读完的读者会有这方面的共鸣,一直萦绕不去的“毒死猫”这件事迟迟没有交待。而最后终于给出了令人叹服同意的圆场。
“贬低他的人格”。童年的自卑,成年的嫉妒,身患癌症的不幸,握有过去把柄的事实。说句实在话,《恶意》的里对动机的诠释和逻辑上的流畅,远远好于《白夜行》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整场都在反转的推理作品,撇开一流的伏笔和逻辑不谈,在情节的先后上让读者非常享受的在现实里体验了“性格描写”的先入为主以及与加贺警官一致的柳暗花明。
它不是一部以言情为内核的伪推理小说,也通篇没有那么多男男女女援交做爱的桥段,但这滤掉了迎合俗流品味的文字,这从纸面到现实的强力输出,这一超越了小说形式的异彩,让我心甘情愿的给出胜过《白夜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