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奇奇怪怪的联想

秃头歌🤖
秃头歌🤖 @baldbot
外面是夏天 - 评论

昨天读完项飙到那本书,突然就想到这本书,特别是对比作者前作《你的夏天还好吗?》,有点想法导致今天又失眠四点半醒了,床上磨蹭到六点终于等到天光大亮,简单记录一下吧(美貌的键盘打字是真的困难啊~~~)

第一本读的时候很感动,也很有冲击力,事后在想,是因为在华语文学圈太久没看到如此细节,如此都市,如此聚焦当代,如此具有现实关怀题材,文字运用和故事讲述能力虽谈不上十分敏锐但已经足够完整的小说么。如果抛开这题材上的先天优势,或者仅仅是对我个人口味和时下生活状态最大关注点的吻合,算不算非常不错的小说呢?

这种怀疑很快这读到金爱烂第二本,也就是时隔几年后的《外面是夏天》时再次浮现出来。就像我这短评中提到的,这本中我最喜欢的时《遮挡的手》,因为够细节,够丰富,够真实,够多义。其实就像贾樟柯之前中自传中提到的,真实性是一种判断,而真实感是审美概念,艺术家要做的是不断逼近真实感而非真实性,其实最原初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是最赞美这种抽象。《遮挡的手》关注的是亲子关系,而刚刚当上母亲不久的金爱烂写作起来显然更加游刃有余,在有限篇幅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强度和信息强度都叫人击节不已,混血二代在韩国或许也成为某种较热的话题,之前的《格斗少年:菀得》用了某种温馨的底色来书写,虽然底色其上的生活暗淡无光,而《遮挡的手》却反其道而行之,是温馨色彩下的残酷本质暴露。这篇无论是技巧还是落点都精致完美,像看高手的跆拳道表演,力与柔韧性都非常好。

《你想去哪里》也很不错,放在最末一篇重量也够了。复杂性也有了。

但引发这篇感慨的来源是在我看来很省力气偷懒所以终有隔阂的两篇:《卢赞成和埃文》和《对面》,前者剧情设计太强,不仅冲击感被削弱,连同真实感也消失了,仿佛是个社会版的苦情故事,只是被包装过了。而后者就是那种你明知很真实但却毫无真实感的故事,说更明白点就是片汤话。一个因为奇情,一个因为过度抽象缺乏细节填充,都叫人觉得距离真实感很远。

细节不是细节。不是拿千万倍显微镜盯着皮肤去刻画叫做细节。甚至于大部分人对千万倍显微镜下的皮肤会产生荒谬感,因为太过陌生。细节的尺度是不远不近,太远或者太近都会缺乏洞察力,《卢赞成和埃文》是太近,而《对面》是太远,其实都是权重的问题,对不熟悉的领域,外来者即便可以观察到所有细节,也会缺乏赋予其权重的能力,所以整体失衡,失衡的结果就是失真,人眼本身就是处理器,人不关注绝对的视觉真实,或许这种真实根本不存在,人关注的是一种均衡的再造的真实,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真实感。

其实说反对抽象,要多谈细节,多谈图景,多归纳少演绎,少给结论,多提问题。但或者这几组多与少之间并不根本对立。加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能力,而这种抽象来源于对细节的掌控。再看《卢赞成和埃文》《对面》这两篇仍然觉得很空,或者说读者的期待说,至少作者要比我自己敏锐,要看到比我更多的东西,在我看一篇现实向的小说时,我期待的远比看一则社会新闻更多,我想看到生活的细部,不是显微镜下的细部,而是艺术化加权后的细部,这种细部或许甚至根本不存在于真实世界。

再回想上一本《你的夏天还好吗?》还是会觉得要好得多。《那里是夜,这里有歌》《一天的轴》够精致,够力道,《角质层》《尼可塔酒店》则带着聪慧的狡黠感,《虫子》《水中的歌利亚》够风格化,是一部纸上电影,好适合李沧东来拍。《你的夏天还好吗?》《三十岁》算较弱的两篇,但因为清新真挚,不过这种类型只能写几次,写多了容易滑向轻浮。

金爱烂的目光很聚焦,这种聚焦让我觉得有呼吸感,但这种聚焦,特别是短篇的持续消耗会让作者陷入自我重复,而在后作中因为手熟了,设计感会越来越外露,作者的生命体验是否足够打开去迎接那种疼痛的真实,还得从后作来看,至少这一本,是不太够的。有时候也想,写一辈子短篇,对作者本人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这又不是电视剧,熟能生巧,也能生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