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书笔记引发的随感

Shaggycat
Shaggycat @shaggycat
奥斯陆 - 评论

最近写读书笔记作业,在看调停外交的概念,里面巴以奥斯陆谈判的案例很有意思,就找了电影看。

1992年,在美国的调停下巴以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公开谈判。有名义上的障碍,也有利益让步上的阻碍,谈判陷入僵局。在此情况下,挪威一对夫妇:外交部高级官员Mona Juul和Fafo研究基金会主任Terje Rød-Larsen出面,为巴以双方周密安排了十四轮秘密谈判,一手操办机票、接送、食宿、日程制定等工作,没有让外界察觉任何风声。经过各方努力,1993年巴以在华盛顿签署《奥斯陆协议》。然而,协议签署后两年,以总理拉宾遭右翼激进分子刺杀,其后巴极端势力亦连续发动针对以的袭击事件,逐渐演变成双方武装对抗,奥斯陆协议的执行遭无限期搁置。

在此之前我对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的知识一片空白,我怎么也想不到八竿子打不着的挪威会在巴以冲突里做“和事佬”。教材里阐释了:一,挪威作为中小国家,无法依靠硬权力左右国际事务,可以利用弱小地位很好地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二,挪威作为一直以来近似公正和中立的第三方,不偏不倚,由此建立起争端各方对调停者的信心,愿意通过其来传递真实意图,并认真考虑其建议。三,调停者需要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够邀请争端方到本国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负担全部相关费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欧洲富裕小国在国际调停外交中都非常活跃。通过解决国际争端,它们提高了自己的国际显示度(存在感)和影响力。

另外,全程强调“不能让美国知道”,到后来甚至架空了美政府所支持的那个僵持了一年多的公开谈判。拉宾也说:千万不能让美国人知道,上次我差点和约旦谈成了,被美国人知道了,马上过来搅了局。

还有一段印象比较深的。商议协议细则的时候,以方律师问了很多关于“巴方将如何处理垃圾、税收”等超级细致的问题,被巴方所轻蔑:“我们不远万里飞过来不是跟你讨论垃圾和税收问题的”。以方回答:Garbage and taxes is what a government does. If you want us to give you authority to be a government, then it must be spelled out exactly how you will be a government. 就还挺震撼我的。外交谈判看起来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但实际上牵涉的就是人民生活所有的细节。什么是政治,什么是管理,这些宏大的词背后就是所有的细节,就是garbage and taxes。电影本身拍得比较脸谱化,但至少中规中矩地呈现了那段历史。

我是土狗,看完只想说:挪威真有钱!有钱真他妈好!挪威2021年人均GDP89k美元(上海27k美元)!虽然重开在北欧几率很低 [重生模拟器https://wxw.moe/@grassmudhorse/109284770223989481 ]但不妨碍我嚎羡慕!

教材中有一点令我如鲠在喉。提到这对起关键性作用的夫妇时,书里写道:“挪威方面由挪威国际研究所所长素耶·拉森和其担任挪威外交部高级官员的夫人出面,拉森夫妇……”非常离谱,因为真实历史上包括电影中呈现的都是这位女性在事务中起了主导作用,她的身份是外交部官员,而她丈夫只是个sociologist——虽然谈判为了保持地下性需要以由Fafo基金会的名义进行。而书里连女性的名字都没提,只是“其夫人”、“拉森夫妇”,实际上这位女性一直以Mona Juul这个姓名在国际上活动,并不是Ms Larsen。

“每逢有人致力消弭族群仇恨,总会有部分人士顽强抵抗。但无论铸下什么错误,或意外引发哪些事件,我依然认为奥斯陆密谈颇有建树。假如我们无法与敌人面对面、聆听对方的声音、明白对方也是人类,我们会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