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筑是一艘大船

封楼前拿到的图书馆荐购,这两天终于看完了。也许是犬吠出品的风格,本书没有以理论为导向的行文框架,而是交错呈现了三次访谈(共有性会议)、数篇论述、城市行为插画、读书摘要与评论、项目介绍。看上去有些碎片化,然而读毕却能清晰地获得这些问题的初步线索:什么是共有性?犬吠关注什么?他们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犬吠不喊“为民众建造”的口号,但是相信看到他们思考与实践的读者,一定会感动于他们对日本乃至全世界民众的热诚,对优秀城市空间的欣赏和追求,对建筑师职业的责任感与信心。如果建筑是一艘大船,他们不仅想要人们做它的乘客,更想大家一起创造,共同驶向让所有人找到亲近感与归属感的家园。

下文是散落在书中各章节的论题,也是本书的核心概念。我根据个人理解编辑了先后顺序:新的发现(行为的共有性)——该发现的立足点(城市空间的社会性和身体性)——该发现面临的威胁(产业化入侵导致公共与个人过度分离)——回应问题的借力点(原生构筑,共有性的生产线)——以建筑师的身份完成实践(共有性的建筑设计)。个人的阅读记录难免断章取义,强烈推荐阅读原书。

一、公共空间中的“行为”

无意识的日常行为

贾樟柯《公共场所》:零散的日常活动交织共鸣形成空间

行为在特定场所中也具有相应的型式,能超越主体间的差异反复出现。行为习得后成为人的一部分,只要场所条件允许就能随时开始。行为属于个人,又属于场所。

行为既是掌握它的人的财产,也是人们共有的财产。

只属于个人的行为因为与场所的文脉脱离,被视为旁若无人的怪异举止,无法成为共有的事物。

能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产生固有行为的场所,以及在那里实践行为的,通过行为而被彼此赋予特征。

行为学:观察行为,在构成行为的要素中,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能改变。例如水自上往下流无法改变,但可以控制水流流动方式。

阿伦特:行动基于多数性(行为举止被所有人看到),需要“显现空间”作为条件(互联网不行)。人们相似才能相互理解,相异才会有表达欲。

空有描述没有使用者行为的空间,比如日本现代的的广场,不能算是公共空间。

没有围合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共有的行为制造领域和内部感。例如公园中一起跳舞的人、草坪上踢足球的孩子。

行为案例

  1. 哥本哈根的桥-倚靠在蓄热的石栏板上
  2. 卢森堡公园的椅子-记录人行为
  3. 安达卢西亚居民的鸟笼-居民的习惯是共有性的所在【设计应当回应这一特点】
  4. 柏林墙公园的“熊洞”卡拉OK表演-被歌声填满的洼地
  5. 伊布拉普埃拉公园的大顶棚-屋顶和平滑的地面上收集影子与人的行为
  6. 天坛公园的早晨-各式各样的锻炼
  7. 上海的自行车-个性化的自行车流
  8. 因日本队世界杯获胜而沸腾的六本木路口-改变人行横道使用方式的狂欢
  9. 东京工业大学的赏樱会-与樱花盛开相同步的人群行为
  10. 在莱茵河上游泳-把身体交给水流,在城市中游移

二、城市的社会性

史密森夫妇:城市不仅是功能组织,也是人类社会,将人际关系结构化,赋予形态。

列斐伏尔:城市是社会的形式化,由量产生的质。城市是人与物聚集并交易的场。“中枢性”

使用价值-游戏-群体自发向心-身体参与。货币交换价值-政治经济-群体被隔离-远离中枢。

现代的城市开发把便利与经济性放在首位,切断了历史性、社会性,导致人们再难找到置身于物质化的历史中的感觉,以及基于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的感觉。

游戏的属性:1 自由;2 真实生活的模拟;3 没有利益关系;4 时间与空间上的分离;5 一定的规则。

游戏是自我闭环的虚构。规则性、隔离性、虚构性。这种自发秩序的缺失,是人类共同体规范消失的原因。

三、身体与存在

劳伦斯·哈普林:编舞。“动像”记录人在城市空间中的运动。人们在城市舞台上参与并行动,而非观察。

伊恩·博登:滑板者以身体为主体,以滑板为媒介,将城市空间解体为地形(客体),完成空间的再生产。

舒尔茨:图式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的意象。给人稳定图式的空间能使人建构出自我定位的原点,即为实存空间,建筑空间应当形成与之相应的型。

藤田省三:城市高速发展导致的街道环境的变化,造成型式的崩塌。

川添登:城市规划是以人类应该如何存在为出发点的实践哲学。居无定所的现代人宛如游牧民族,不拥有特定土地,无限的土地本身成为依靠。e.g.底层架空。

梅洛·庞蒂:家不仅是一个构筑物,也是能够生活的空间和时间。

列斐伏尔:空间通过身体产生,建筑的责任是活化与身体密切连结的空间

一旦将建筑理论化、几何化、形式化,身体性和行为就容易被排除在外。

蒂姆·莫顿:符号性会驱逐物质性。

四、产业化入侵

街道上自发的活动,被以服务业为名的产业取代,城市空间被商业空间侵蚀

京都町家组成的街道、威尼斯哥特式宅邸组成的街道,以类型这种可复制的形式,跨越个体和时间,组成了有机的城市形态。而东京街道是仅由单个建筑拼凑的整合,每一栋建筑都呈现出自我的封闭。

城市生活片段化,不再是由事物间关系网络构成的整体

以往建造房屋,街道共享建造方法和规则,目前转向了产业领域,建造技术掌握在专家手中,受到制度的保护,因此建筑的共有性变得遥不可及

维持建筑相关产业-建筑学科-生产大量毕业生,循环。

莫里斯:由自由商业催生的劳动,不允许人们在工作中施展个性,人成为机械的一部分。

格雷戈里·贝特森:随着城市开发的推进,灵活性逐渐消失。灵活性——没有偏向任何方向的潜在可变性。例如现代商场,将公共空间开发成促进消费的孤立空间,形成伪公共空间,不具备容纳消费之外行为的灵活性。

贷款的经济效益追求短时间内体现,对城市进行重新改造。【与之相对,伦敦码头区借奥运会进行产业升级再开发】

经济是唯一目标吗?1980s、2000s,日本经济景气与全球化及金融资本主义同步,却同时生产了排除共有性的城市空间。

城市人无法脱离劳动-赚钱-购买服务与物品的体系,而乡村自给自足,并不依赖这个体系,“有产者的富足”。

五、公共和个体

60s,公共即公共福祉,与私人是对立的关系。

80s随着经济增长、资本扩张,为了刺激消费欲望,强调个体差异,造成个人化的推进。共有是模糊的,公众是均质的,仅有个体边界被认为是理应存在的。

个体/私有——矶崎新、筱原一男,“建筑就是建筑”“住宅是艺术”,形式主义理论,切断建筑与社会的联系。从城市撤退,直接面对个体存在的空间

公共/公有——丹下健三,国家项目和城市规划。

共有——堆积而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风貌。

以往日本人家中没有独立房间,大家不得不共有一些行为。二战后的个体诉求并非无意义,但是个体的确立导致人们之间的天然纽带消失了。

近代的集合住宅将居住者设想为空洞的身体,个体是整体的一部分,分割成各家各户的区域(个体)、住民公用的区域(共有)、外部人员可以进入的区域(公众)三个部分。但是共有的区域只保证面积,只体现了共有的概念,而没有共有的行为。

人群被过度设定为“个体”和“公众”,提出空间有必要连接个体和个体,但个体的概念并非原本就存在,而是与国家及社会制度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凡·艾克:近代以后,城市生活被分割进建筑与城市规划两个领域,成为独立的绝对事物,忽视了关系。

拥有个体边界不意味着放弃融入群体的喜悦。

筱原雅武:公共空间私有化,例如封闭式社区,将公共空间变成封闭空间,试图防范不确定,控制生活方式,导致在界限之内滋生恐惧。

六、原生构筑

村落共同体比民族国家更古老

信仰在先,神社在后,神社中的某种事物创造了共有性,是建筑的源头

千年村:环境、聚落结构、共同体,聚落结构是环境(自然)与共同体(社会)的链接

community共同体 commonality共有性

livelihood生活的活力(谋生的方式) buildinghood 建筑的活力

建造房屋这一行为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相互关联的生活中,人们会懂得维护场所、物、空间的责任和重要性。

民居研究:与其研究何时造的,不如让人爱上那里,将人生献给那里,维护环境、聚落结构、共同体的纽带

共有性可以产生物质环境,反之却不行(TEAMX:修正物质环境建造方式就可以恢复共有性)

尤纳·弗莱德曼:建筑居住者和创造者分离,使用者被假想为理想的一般人,其实是设计师的镜像,因此无法满足真正的需要。现代技术应能给予使用者自己创造空间的自由。CIAM“移动建筑”;“公寓创作师”程序;“手册”四格漫画。

神代雄一郎:聚落本身有着形成社群的适宜规模,自上而下的规划导致社群过疏或过密

劳伦斯·哈普林:集体创造性,参与型工作坊:资源、谱记、评估、表现。共同生活,共同设计。

吕西安·克罗尔:风景是大众创造的,偶然、杂质、本能的。而建筑工业预制品是军队化的。

七、共有性行为的生产

直接触及自律性的行为,追溯使其产生的社会、自然、文化、经济的关系

身体-体积-技能-占据空间。集群共有技能-场所归属感。

e.g.清扫落叶的行为,生产于宅基地-道路-邻里

e.g.爱尔兰酒吧,客人自发用各种乐器演奏民谣,生产于历史文化-啤酒-乐器。【对比我们身边音乐高度产业化,被动而强烈依赖商业。】

行为的生产线:气象,道具,交通工具,运动,音乐,饮食,市政设施,建筑物等

八、共有性的建筑设计

首先要挑战“空洞的身体”及其所象征的个体本质。将行为作为思考的视角,将建筑实践重心从“个体”转移到“共有”。

建筑设计无法直接触及行为,因为行为是属于人的,我们能做的是介入行为的生产线,即在理解事物关联的基础上构筑更加正确的整体性。

与物质关联(约翰·伍重、肯尼斯·弗兰姆普敦),与建筑语言关联(文丘里),与城市关联(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阿尔多·罗西),与历史关联(艾略特、海德格尔)。

路易斯康:建筑是人们共同的愿望达成一致的产物。共同性存在于房间内外、房间的组织方式中。

戴维·哈维:共同物-由团体生产的具有空间价值的事物,需要用“非商品性”的共同化反抗资本的共同化。

犬吠工作室:将人、环境(自然、城市空间)、建筑三者的行为整合为一个实体,从而使那些行为的不同时间尺度得以共存。将空间设计为能够体现共有性的场所。

如果公共空间充盈着包含地域性和历史性的行为,人们在那里就会感到幸福。

犬吠工作室的共有性工作内容

一、住宅的谱系学

在住宅类型中引入时间轴,追踪其变化,来探寻事物相互关联中的可变与不可变因素。

日本的市镇建设,乡土性

调研:“空间·新陈代谢”“金泽·町家·新陈代谢”

项目:分裂的町家,塔之町家

二、窗的行为学

在建筑中汇集最多种行为的窗,超越建筑的个体差异而在地域及街道中反复出现的窗

《世界之窗:窗边行为学调查》行为、风土气候、宗教、习俗

《世界之窗2:窗与街道的谱系学》窗的谱系、生产体制、社会制度三者平衡

三、微型公共空间

为美术展制作的介入公共空间的小型建筑、可移动构筑物、大型家具等

针对特色人群行为,研究人群画像、身体技能、环境、文化、维持行为的空间和道具。

通过改变空间形态,创造出适应于特定场所的剧本。

展览“犬吠工作室展:微型公共空间”

四、广场与公园设计

将微型公共空间累积的经验活用于城市永久性公共空间设计

设计模式:工作营、访谈,发现潜在使用者,通过设计使互动产生。让人们参与运营管理方的讨论,接触行政权力和市镇建设。

展览“公共绘画”

2011 宫下公园 14000㎡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协作框架

城市交界处:涩谷川&山手线堤坡

特殊的历史:战时疏散点,1964东京奥运会曾被改为停车场,泡沫破灭后流浪者聚居地。

目标:创造包容各类使用者、各类活动的空间。

边界-入口楼梯与凉廊、围栏、绿化

长凳-引导人群分布及眺望方向

活动-滑板、攀岩、游乐设施、足球场、舞池

2008-2012 北本站西口站前广场改造 1465㎡

目标:吸引企业投资和年轻人流入;塑造市镇门面,活化站前商圈;机动车优先→行人优先

项目经理+执行委员会(大学研究室、政府部门、城市规划部)

形态:三角形交通枢纽,每个角对应一条道路,且能保证三种机动车分流。三条矩形天蓬覆盖车道与道路,钢结构+束柱。

工作坊,与居民交换意见

设计会议,使用会议(全民开放讲座,设在站前空置店铺)【后发展为北本节奏培育会议】

行驶实验、无障碍实验、关灯实验、市内观光实验、集会实验

2013在北本市镇建设观光协会增加“颜项目”主管

日本自治体制度始于明治、大正、昭和,现在面临新的问题

2011-2013 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 182㎡

双重属性:企业宝马+博物馆古根海姆

城市巡回:纽约、柏林、孟买,不同城市如何看待该实验

主题:与舒适性的交锋

特点:可以解体再建、环境负荷小。无象征性、宽容接纳人员。

活动:讨论、研究会、影片放映会、特别活动、市内探险。

城市凉廊(起源于希腊的西欧城邦时代集会场所)

纽约——拆除廉租房的空地,将剧场台塔置于街道中,飞天工具箱。轻质的碳纤维,PVC聚酯膜

柏林——克罗伊茨贝格,反体制区域,拒绝了该实验

孟买——预算原因,寻找当地材料和施工方式,临时建筑曼达巴(绳、布面、竹框架),桁架加固,当地技师建造

2014 卡卡阿寇城市广场 120㎡

新开发区:创意产业入驻工厂,公私合作式社区开发。

项目管理方:NGO“岛间终站”。期望探索夏威夷的身份认同感。

想法:将空余仓库改造为带屋檐的广场,将仓库的墙壁打通开放。双层凉廊,用作观众席或舞台,立体装置。

协作关系:小型项目使得拥有资金、土地、住房、材料、脑力劳动等多种资本的团队面对面交流,充分调动协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