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需要烈士铜像

原本只想留个短评,奈何过于话痨。
我最喜欢的导演是墨镜、李安与许鞍华。但爱之深责之切,我总不愿沉溺在墨镜无边无际的自恋中或随着李安细致却冷酷地打量世界。许鞍华的电影是最让我舒服的,她别有一种清心寡欲书生气,有才华又用心,至于所谓文以载道、形成风格、奖项与票房,似乎与她毫不相干。当然她有风格,她的风格是静水深流。静是克制不张扬,深是内敛,在情感与叙事上却不输力量。从《投奔怒海》到《明月几时有》,主要人物的死亡从来得不到任何特殊处理与渲染。在如此平实的叙述背后,有一份更深刻的不忍。
这种反高潮的手法应用在抗日题材上,卸去了正、反面人物脸上浓重的油彩,让你看到一位势利的房东太太,她有点拧巴的文青女儿,或是英文流利、以解放者自居的青年军官,是真正高级、文明的视角。只有尊重个体的自由多元,才不吝以大篇幅追踪人物琐碎的日常,在意个体的“有趣”而非“有用”。女主送情报的路上顺便吃喜酒,新娘一脸不甘不愿却劝她也快嫁掉,这种烟火气真是太有趣了。我也不认为方母是由势利房东“成长”为抗日英雄的,这两个侧面一直都存在——作为妾室的她谈起丈夫与大房,话语里没什么善意,却有自尊与气节;她不愿女儿冒险,却也赞赏抗日分子是英雄好汉,是非观毫不含糊;她嘱咐女儿不要拖累战友,自己临终还在为拖累他人负疚,可见为人之正。
我这一代的中国人不是读“圣贤书”大的,而我对儒家那套君臣父子的等级制度尤为反感,从来视所谓“忠孝节义”为统治工具。只有在这些时刻,或还可以为这些与儒家传统有关的美好品质所打动。我上一次为之所动,是重温九十年代旧台湾剧《包青天》之时。
看到吴岱融、欧锦棠、鲍起静、唐宁这些面孔总要会心一笑,苑琼丹的媒婆很抢眼了,而我最大的遗憾是海报上三大主演不能完美溶入粤港背景,对比是《一代宗师》里卢海鹏、吴廷烨他们的广东味。彭于晏这是怎么搞的,把他剪出来拼回《湄公河行动》都毫无违和感,所以到底图啥?爱念诗的日本军官则活脱又是《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变态妹夫,意思我都懂,但真的看厌了……能不能在附庸风雅与残忍嗜杀的无缝切换之间,再多加几个层次……
我很同意本片首要是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历史,但中国好在有香港,香港好在有许鞍华,华语世界的观众才得以在宏大叙事、英雄主义之外审视一段中国人的抗争史。香港不需要烈士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