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已在望,不过是错觉

Skyfoliage
Skyfoliage @treeblue
一把青 - 评论

  这个题目是歌词里摘抄来,原本为我六年前的台湾游记所预备的(然而我并没有写)。我对台湾曾有过深重的情结,不仅因为我看台湾电视剧、听滚石的流行歌长大。我的外祖父母是民国二年生人,我小时候常听外婆讲旧日故事,什么家里的大宅子闹狐仙,什么教会学校里管老师叫做“密斯“,什么白俄的社会地位很低、最教人瞧不上之类。我问她可否经历炮火,她会说:我们那时候在大后方。然后又会掏出一张英俊青年的戎装照,说是他大弟弟,抗战的时候染上猩红热死的。那时,我往往是在对岸的文艺作品里看到与我外祖父母一脉相承的某种气韵,总觉得那些元素里才照出一个理想中温良恭让的中国。

  去过台湾之后,才发觉那不过是错觉。我在台湾的朋友曾惊异于我对台湾的了解,跟那里的出租司机说我朋友虽然是陆客但是她很”爱台湾“哦(于是司机大叔很高兴地送了我一张台语唱片)。这完全会错意,我爱的哪里是台湾呢。算来我青少年时期,对岸解严不久,文创工作恐仍为外省人所把持,那种浓厚的中华情怀——怕正是回光返照之时。 只是现在对岸早已换了人间,看这部电视版《一把青》即可窥得一二。我对白先勇的《台北人》爱不释手,因为那些故事里“无言的痛楚”似乎既属于全人类,又独有一份中国人对”无常“二字的了悟。《一把青》是短篇,全文结束于朱青哼的那句:“郎呀,采花儿要趁早哪——”最后的朱青,究竟是金大班还是尹雪艳,全凭读者自己体会。原著以师娘的主观视角叙事,笔调克制,所谓“大音希声”。

  曹瑞原导演有《孽子》与《孤恋花》这样的作品在前,我以为《一把青》必不使人失望。但《一把青》的改编剧本,简直荒腔走板。短篇小说改成30集电视剧也无不可,但加出来的剧情完全把原著人设带到沟里,不能忍。

师娘&伟成

  原著的师娘是故事的叙述者。如果硬要给师娘画像,我感觉她是家境中等的小家碧玉嫁给了飞官,多年媳妇熬成师娘。因此,她没有《花桥荣记》老板娘的八卦与世故。这一对就是老夫妻的相濡以沫,剧中两人简直是drama帝后。伟成是个十足窝囊废(作为女权主义者我很少用这个词来形容男性,因为我反对“男人需要一肩扛起”这种观念,但大队长实在是太废了)。测绘系的大学生投笔从戎去报考空军,怎么也算是有家国情怀吧……结果先是搞上了师范的妹子害人家未婚先孕被学校开除(还有脸跟手下说我跟你们师娘当年谈恋爱都是白天出去哪像你们鬼鬼祟祟);然后执行任务的时候为了抢个军功就误炸了民用的运输船;得知误炸之后,一边内疚不已一边像个废人一样地被老婆拖去洛阳,一边老婆良心发现了他就被拖回来自首(有点自主性好不好?)……一会儿信誓旦旦要去美国受训带老婆散心,一会儿又受不得气要回来开飞机,一会儿不肯接受老婆家里安排的工作,一会儿又啊啊啊你们让我坐牢吧我要当小老百姓我要退伍……最后因为欠饷这种理由不情不愿地回去打仗,在东北又不听命令乱放燃烧弹。心理素质之差,令人瞠目结舌。

  即使戒严时期文创受到诸多管制,解严之后的今天也没必要这样黑你中华民国空军吧……

朱青&郭轸

  原著这条线没那么多的狗血。郭轸应该没参与抗战,胜利后赶上好时候去了美国受训,师娘说他年纪轻发迹早,不免有些自负。他往师娘家里带过好几个摩登的女朋友,并没上过心;他对朱青的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认了真就脑子发起热来,开着飞机去人家学堂打转,被记了过革了职(原著里把伟成气得个半死,电视剧里是不会啦,因为伟成显然比他还要作)。朱青早先是怯生生、身量未齐的羞涩女学生,遭遇变故之后台北再相逢,已成为妖娆妩媚的妇人。

  我自以为是个足够浪漫、尺度也宽的人。但是谁能告诉我,伤兵在借住的女学生宿舍里给床主留纸条,这是哪门子的因缘际会!就因为分别睡过同一张床就要共渡此生了,不……需要先认识交往一下的吗?女学生拿着纸条千里迢迢来找,还勉强可以说是知恩图报或爱慕英雄。但突然跳出一个小顾说啊啊啊纸条的上半句是我写的所以你应该是我的啊(你们爱上的其实是那张床吧)!朱青还要一脸正经地表示:我已经结婚了,我们是不可能的。这样比豆瓣约炮还要随意的“因缘”,你们就算再情深意重正经脸,我都觉得好荒谬啊!

  编剧另加的剧情毁了原著里这一对璧人。郭轸跟他大队长一样重度PTSD、窝囊、怕死和作。小朱青的羞怯倒是恰到好处,只是时时透着阴郁诡异,我总担心她什么时候要放个大招烧了空军宿舍手刃大队长为父报仇!

  评论区有人质疑台湾演员的口音,我感觉这并不是口音的问题。全片的演技担当处长大人口条自然好,处长三分是滑稽三分是无奈,又有些可恶又似乎可爱,十足一个末世里的中层官僚。但操一口台湾国语的东北大妞小周也是招人爱的,木讷厚道的小邵也颇有说服力。四位主角则是人设崩塌,不仅浅薄,内在都不一致,怎么救也救不起来。究其根本,编剧一直在通过巧合与意外推动剧情(什么小顾写了上半张纸条啦,又怒气冲冲地开车撞到朱青流产啦,师娘动不动地像个十八岁小太太一样闹着出走啦),而不是通过人物性格制造矛盾、推动剧情。这些都是偶像剧或乡土剧的编剧公式,用在《台北人》里这些走笔轻灵却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故事里,非常不搭。事实上,这版《一把青》只是披上了年代外衣的偶像剧,所以飞官们不再是铁血男儿、壮志凌云,而全部陷在自己小家的爱恨纠葛里,缠绵自怜不已;而女人们对这些不靠谱、不着家的“无脚鸟”的爱与宠、恨与怨,是否也很熟悉呢?

  如今的对岸已走入一个“小确幸”的时代,这没什么不好,我也一向主张让那套忠孝节义的说教去死。然而以如此后现代的视角去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未免失了尊重。伟成与郭轸拒绝再飞,也可以是见识过战争之惨烈,怀疑其正当性,而不必像岛内逃兵役的小孩那样别扭。丈夫摔了机,小太太们纵然伤心欲绝,但无一例外地跑去长官家里撒泼砸东西,这是否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模式与伦理?原著里的伟成在逃难的船上死于痢疾,被船员随手扔进海里,师娘说盘算了一辈子怎么捡他遗骨,却没料到是这样的死法。这笔触仍是淡的,在真正的大时代里,人们很明白自己的渺小,也就接受下来了。

  这版《一把青》当然是令我失望的,但是《台北人》的故事,往后两岸都更难拍出好作品,因为我们毕竟离那个时代越来越远。承载着这些离乱、哀恸与乡愁的外省第一代业已凋零。反正……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就是如此吧,也没什么可惜的。

Updated on 3/8/2016

  好吧,退守台湾之后的剧情突然好看了很多。我想这是因为这才是编导与一些演员曾经见过、甚至亲身经历的眷村生活——谈起家乡就激动不已的外省教师、对大陆记忆早已稀薄、无可无不可的二代外省人,以及那个“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偏安的小朝廷。至于前半段……我只能说,两岸分治真的太久了,他们抓不到那种精气神。并不是我要拘泥于原著,只是前半段里人物的气质风貌完全错位,虚构也得要合理合情、逻辑自洽。

  我个人的演技排名是处长 > 小周 > 朱青 > 师娘 & 小邵 > 郭轸 > 小顾 > 大队长。后半段的朱青极好,表演也毫无造作、不露痕迹;甚至连少女墨婷也是不错的。大队长演得……让我一直很想砸电视机(哦不对,是电脑)。

Updated on 4/2/2016

  然而从闹匪谍开始,剧情的走向又飘忽了起来。朱青和师娘相爱相杀得……简直可以脑补一万字百合文。戒严时期,人人自危、道路以目这是有的;亲朋好友互相检举揭发,这也是有的(哎,怎么好像有点熟悉)。但牢里的朱青这种递纸条威胁、把师娘特地叫来甩狠话的情节真的是“你残忍你冷酷你无情你无理取闹“的式样。试问一个饱经沧桑、美国大兵随便撩的成熟妇人,是如何保持这颗娇憨少女心的?

  这部电视剧背后有种很要命的、半新不新半旧不旧的价值观。比如它对战争的审视是后现代的,着眼于普遍意义上战争对人的伤害,所以剧中所有飞行员都呈现出一种”不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状态(质疑战争倒也罢,逃兵倒也罢,执行任务时抗命开溜、置友军不顾……放在哪个”自由国家“不被唾沫星子淹死)。然而它对女性的审视又是旧的,到了师娘和朱青身上,马上又是失节女子抱头痛哭”啊我再也不清白了“的套路。

  朱青是《一把青》小说的灵魂人物,作者以前后两折戏里朱青的变化,点出家国离乱中小人物的哀恸。注意,白先生写的是”变化“,而电视版把它再现为“堕落”,是我非常不能认同的。是的,后期的朱青在康乐队里唱白光风骚的情歌,和小伙子们打麻将开着荤素不忌的玩笑,有个她称作干弟弟的小情人——可是又如何?她或许为生活所迫习得了一些新技能,可是我们谁不是呢?

  我们的文化传统偏爱纯情小处女,端庄的少妇虽然差点意思,但也可凑合,睡过多人的妇女……可就差远了。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朱青被误解了。

  换一个角度:倘若朱青在逃难途中遇上个善良正直的军官,一路上呵护备至,而后两人结婚生子、走上人生康庄大道,这故事是否有所不同?并没有。她一样经历过新婚丈夫的横死,一样曾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样要把昨天的自己狠心埋葬、去重新生活。而那些痛彻心扉总要一个人去硬扛,无论周遭环境是风刀霜剑还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中小顾摔了机朱青没大反应,再正常不过。经历过无常变化的成年人,她的表现正会是却道天凉好个秋。电视里唯恐朱青不够悲惨飘零堕落,这用力太刻意太粗糙。

Updated on 4/16/2016 最后一更。

  总算看完了。之前在网上的宣传片里看到导演特地提起二二八,全片结束时字幕挂起“谨以此片,献给台湾”。我心里就暗笑:所以我们这些大陆人就别剃头挑子一头热了。这是纯台湾班底讲给台湾人的故事,就像苏菲玛索或凯拉奈特莉的安娜卡列尼娜,你说她们有几分酷肖那白俄美人呢——反正你喜欢就好。当然我承认片尾的小朱青一回眸有秒到我,虽然也是套路。

  人物完成度最高的依旧是处长,小邵和小周紧随其后。朱青自少女时代起的那股阴郁和小顾脸上莫名的精神分裂症表情都令人好生费解。我很理解编导是要通过大队长这个角色砸碎高大全的套路、演绎人性的复杂与不完美,但复杂和……废柴还是不一样的。

  前不久看台湾的节目,听人争论“中华民国”的内涵。有人认那是1912年辛亥革命建立的亚洲第一共和国;有人认那是1949年后偏安的小朝廷;也有人只认阿辉伯搞出来的那一个。看这本《一把青》,总觉得这第一类人行将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