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色彩的残篇
陈可辛导演接了一个极其难拍的电影,海报上的“中国”二字赋予了他一个正常电影导演不应该有的权力,但也会让他有很多压力,他面临了许多抉择。
体育题材电影的特点在于它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毕竟历史已经确定,任何人都无法更改。在此基础上,导演拥有选择视角的权力,并可以为其想表达的主题进行艺术创作。但这种视角的选择,往往会引起太多的争议,总有人会觉得导演有失偏颇。在国外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明显,导演作为个人有表达的自由。但在国内,事情稍稍有些不一样了,所有的电影都要经过审核,每一部能上映的影片都盖了戳,表明了官方的态度。再加上国内的观众往往不太喜欢独立思考,视角的选择从导演个人的自由变成了主流旋律的确定,一旦电影上映,便似乎有种对历史盖棺定论的意思了。而这种定论的权力也会带来相应的阻力,毕竟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在历史上是一个正面人物。
对此,最好的办法是让所有人都伟光正,让电影闪耀红色的光辉。但陈可辛似乎并不愿意如此,他仍想寻找到一个视角去完成一个故事,而非一部纪录电影。而他选的视角,是朗平。从朗平进入国家队带队多次夺冠,到远渡重洋在美国执教战胜中国,最后回国执教带领女排再次走向辉煌。这个故事的脉络很清晰,通过朗平的视角解读中国女排精神,回顾40年来中国女排的兴衰,这应当是一个挺容易发挥的好角度。并且陈可辛也成功地这么拍出来了,在中间,为了突出朗平的精神,自然需要引入其它角色进行烘托,贯穿影片的这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彭昱畅和黄渤所饰演的“陪练教练”。他和朗平的情谊持续了40年,从国家队时期作为陪打,到美国时期作为对手,再到回国改革时期作为支持者,他是一片绿叶,陪伴朗平成长。这是很经典的配角设定,在黄渤的演技加持下人物塑造得很生动,甚至都有些超过了缺少那股狠劲的巩俐,给观众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很成功的。
但可惜的是,陈可辛拍的并不是《朗平》,而是《夺冠》,一部曾经名为《中国女排》的电影,一部要为女排历史盖棺定论的电影。从朗平视角出发的故事,无法体现女排多年来的兴衰,特别是美国执教时期,完全忽略了那段时期陈忠和带领下中国女排的辉煌。于是陈忠和不干了,要求体育总局撤档。之后又几经波折,电影多次修改删减改名,删除了争议最大的抢鸡腿情节,甚至连陈忠和的名字都没有出现,这才得以最终上映。有些热爱电影的人怨恨陈忠和,认为是他毁了这部电影。但另一方面,有些热爱排球的人何尝不怨恨陈可辛,认为是他毁了女排形象?毕竟陈忠和实打实地为了中国女排立下汗马功劳。这个争议,直至今日仍未能平息。
我个人认为主要的责任都在陈可辛身上,毕竟他是导演,他在接片的时候就应当有些觉悟。其实这个问题并非难以解决,只需要在现影片的基础上提及到陈忠和的贡献就可以了,或通过几分钟简短的介绍,或通过一些人物对话,甚至是通过字幕介绍一下,我想陈忠和都不会那么反对。但是陈可辛摆明了就是要去红色,接了一部这样的电影却又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最终至此。也许是陈可辛并不理解国内的环境,有时候,有些颜色并不是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题材下,而是根植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看到一幅美丽的油画,因为被硬生生地抹去了某种颜色,少了些灵动,显得很脏。
另一方面,除了色彩问题,影片的逻辑也是明显断层的。整部电影的一大核心主题就是女排精神,电影前半段着力刻画了女排的拼搏奋勇,所以她们能够在世界杯上爆发,夺冠的过程是一气呵成,酣畅淋漓。但是这个精神在电影的后半段就明显地模糊了。影片后半段一直在描述女排的人心浮动,实力欠缺,直到16年奥运会,她们却突然爆发,战胜巴西,拿到冠军。但她们究竟是为什么能够夺冠呢?影片没有能够很好地回答。所以这让我的观感特别奇怪,完全没有办法代入比赛的那种紧张情绪,甚至都让我觉得有些滑稽。
的确,在体育行业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单单依靠拼搏精神是无法夺冠的,还需要先进的管理体系,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拼搏精神。但是这种时代的变化和理念的突破在影片上并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并不是说影片没有提及,影片也介绍了朗平的改革方案,体现了科技上的支持,但是问题在于导演并没有能够把这个问题说明白,说透彻,反而是把这些理性上的事情和感性上的事情混在了一起,后半段又想把女排精神引进来,又是回到曾经的训练场,又是各个角色之间的谈心,但是却始终缺少了振奋人心的一幕,缺少了让观众在比赛前就确信女排必胜的一幕:在新的管理体系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女排队员,传承了女排精神,以最强大的精神面貌迎接比赛。这一幕的缺失,让整个影片的逻辑彻底破裂,让最后的情感爆发没有了根基,显得软弱无力。
总之,这部影片从定调到细节,都有所缺失,想要在底色就是红色的主题上去掉红色,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色彩,在关键逻辑上含糊其词,表述不清,最终的结果就是影片残破不堪。这部电影是没有色彩的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