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犄角旮旯的细节吐槽
读了其他的书评,主要的不满,或是改进意见集中于其推理的部分,同时肯定并称赞了其考据、细节、功力方面的突出表现。但是在阅读中仍旧觉得这些优秀的部分里,一些细节还是有失妥贴,一并列出,是否成为问题大家一起参详吧。
1
小说背景是宣和三年(西历1121年),第三章《醉东风》引李清照《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一般认为作于李大家南渡后的建炎四年(西元1130)。所以。。。
2
第一章中瓣儿出场时穿的“深绿锦边浅绿无袖褙子”到底是什么?无袖的褙子是否应当称比甲?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无知= =如果真的有的话求文物图
3
全书虽是白话写作,但是社会风尚却是尽力还原其本来面目。所以在一片“章七郎”“谷二十七”“小乙哥”这样良好还原的称谓里,忽然出现的“大人”,“小姐”,“老汉”,让人觉得十分怪异,有种明清小说的角色穿越过来的别扭感。
“大人”在宋代应当仍用于称自家父母;“小姐”在宋代的确是称呼特殊职业女性(所以不太习惯“侯琴小姐”这样叫);“汉子”在宋代并非“好汉”而是接近于“闲汉”这一略带贬义的谑称,曹喜应当不会这么称呼鼓儿封。
4
这个是纯感慨——船费好贵!从开封(东京)到商丘(应天府)居然需要二两银子!(见郎繁船资)按书中时价一两银折两贯钱,乘个船竟然要四贯。。。真没想到。。。
最后,我好想看地图,这么详细的方位与路名,就应该附地图才看得爽嘛。。。
另外,再吐槽下大家都吐槽过的点。。。不要每次都靠回忆杀来强行解释前因啊。。。推理小说的乐趣之一就在于演绎过程吧全靠回忆杀真是够了!
最最后,以上文字都是因爱之深沉,故而希望它能够更禁得起推敲的期望,从而产生的挑刺,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