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卷一 古代哲学
有几个不懂得名词,经验主义 怀疑主义 斯诺替教 实用主义 卫理教派
由这本书带起兴趣的几本书 蒙森的《罗马史》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这本书大致讲了从希腊至罗马的古代哲学,这一时期,人才辈出,让我感觉中国的战国到汉代差不多,都是百家争鸣到儒学一统(古罗马是犬儒和斯多葛学派受统治者青睐),不同在于儒家被中国统治者大大神化来加强统治,而古罗马是通过学说来培养个人的品质。
罗素文笔幽默,不死板,比如:
在沉醉中体现了一种神性,所以沉醉的文明史文艺,而清醒的文明是科学。
斯多葛学派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没有幸福,就追求善良的德行,通过德行自我安慰,假装不计较不幸。
从罗素对这些东西的看法看出他是一个比较理智的唯物主义
通读感悟(也有摘录)
希腊时期:
1. 早期希腊哲学家主要在探讨宇宙、原子、深的存在、世界的构成、言辞学上的逻辑等问题,自然科学氛围浓厚
2. 苏格拉底时期追求言辞学上的诡辩术成为当时的主流
3. 反复探讨了民主对于艺术的意义,例如,比较了斯巴达与民主制希腊城邦艺术的发展
4. 巴门德尼在希腊先贤中算是影响最深的,仅仅相信“一”,冷就是不热,暗就是不光明,形而上学论证的开端者,经过柏拉图吸收整理,进而提出了存在的无限可能性(这个忘了记得时候想的是什么,大概就是“猫”这个名词是永恒的,而一个猫的个体却不是,所以猫的存在永恒)
柏拉图的洞穴学说,缺乏哲学思考的人都是洞穴中的囚徒,仅仅认为世界的感受就是墙上的影子,逃出洞穴的就是哲人,但是没法说服那些洞中的囚徒逃亡,因为出了洞穴,影子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个学说我想大概就是说不学哲学的人仅仅从感官上认知世界,而学习哲学的人能够全面的从形而上学、形而下学了解世界。
柏拉图还提出了没有不存在,即是:如果你认为一个事物不存在,那么就错了,语言上的存在的事物的名字证明了名字的存在,所以存在
提出了理想国这一乌托邦式概念,但本质上就是斯巴达式的专制国家,是没有艺术上的进步的。
提出了逻辑的对立仅仅是为了方便而创造的,例如:暗和明,黑与白(时间就是创造的,空间也是人的感悟创造)
5.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物质共相论(同一种物质相似,但是永远不相等)
分离了灵魂和心灵概念,认为万物都有非理性的灵魂,而人还有理性的灵魂,数学与逻辑采用了非理性的思考模式(逻辑数学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属于特殊的无感情的自然法则)
德行的意义在于避免罪恶》》》》》正义在于避免别人的憎恨(伊壁鸠鲁)》》》》》》社会契约论(貌似是卢梭吧),这是哲学的进化,后世思想往往能从古希腊的思想中找到源头。
提出了伦理学上判断一个人要把能力和德行分开
提出了三段论,但是有一定局限性
提出了按德行、智慧来分配物质资源和社会地位
总结:古代希腊多城邦的政治现实造成了多城邦的政治实验,从而造成不同文化,给了希腊哲学家多种不同的思想,古罗马时期,政治组织形式单一,从而思想趋于统一。
古罗马时期:
1. 犬儒主义是后世虚无主义的源头,只追求品德,禁绝世俗感情的舒服,不计较痛苦
2. 怀疑主义认为“未来一切都是没有把握的”
“蜜是甜的,我绝对否认,蜜看起来是甜的,我完全承认”在我看来这种怀疑主义仅仅是一种语言上的消极诡辩
关于上面这两点,可以看一下加缪的《局外人》,怀疑一切积极的事物,虚无度日。
3. 伊壁鸠鲁学派提倡静态的快乐高于动态(进食,ML的过程),略微有禁欲主义的倾向,提出了灵魂是有朽的,而如果灵魂不朽是可怕的
4. 斯多葛学派类似中国的儒家思想,追求伦理上的德行(类似犬儒,但是没有犬儒极端),品德就是衡量一个人的一切,对于痛苦要麻痹,自我安慰,不能因此影响了个人的德行,创始人是芝诺,我只看了Marcus的《沉思录》,感觉还不错,不过仅仅是为了德行而行善,这种过度追求自我德行的行为是一种伪善,在中国就像君权化的儒教。
古罗马不再探讨形而上学,追求品德修养
5. 普罗提诺 提出了另外一种三位一体,我只记得“太一”,说当人达到最高境界,是被神所笼罩鼓舞,继承了部分柏拉图思想,是新柏拉图主义,说灵魂是一个人的本质,不是一种物质,本质是永恒的,属于唯心主义,基督教的源头。
认识有限,感觉确实经典,受益匪浅,待知识体系完善后能够以批判性的态度重读。
卷二。天主教哲学》
我看哲学史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理清我的思路,明确理性的信仰
感觉配合东方佛经看不错, 卷二比较像历史书,黑暗的中世纪哲学
比较感兴趣的几本书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西塞罗的《哲学》
疑惑什么事诺斯替教派
琐语几句:
犹太教影响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教会是一个建立在一种教义上的社会组织,这种教义一部分是哲学的,另一部分和圣史有关”
“罗马、日耳曼产同与教会斗争失败的原因在于传统并没有在任何适当的哲学中体现”
可见宗教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哲学。??(忘了怎么想的了,有点疑问)
希腊哲学和犹太教在宗教不断发展中渐渐融合,形成了基督教
Marcus时期信奉罗马国教,直到君士坦丁堡时代才确立了罗马对基督的信仰
古罗马政治教皇权力和君主权力并存,确立了一种教会代表基督教本质而并非个人救赎代表基督教本质的思想“教会至上”
奥古斯丁提出了过去是现在的回忆,现在是现在的视觉,未来是现在的期望的时间论,有点意思。
自杀是否定人生的价值,自残是因为无法面对困难,自宫则是逃避肉欲的诱惑。
把社会主义和基督教对比比较有意思。社会主义等于基督教,马克思等于救世主,社会主义社会等于天堂。值得我们思考,GCD到底是不是信仰?
日耳曼部族里有条顿、哥特等
正统天主教和异教的争端主要在“三位一体”这方面
西方一直在用宗教文化来同化蛮族(如同我们用汉文化同化蛮族)
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像反馈机制:一定促进哲学,而后又对立哲学
古希腊圣贤中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宗教影响非凡。中世纪的哲学家无非是重复古希腊的哲学和调和神学与哲学来讨好宗教
中世纪政治制度趋于统一,造成了思想的统一,没有各异的政治环境,就没有各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