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

liudq
liudq @liudq
爆裂鼓手 - 评论

这部电影的影评我一直都不敢下笔。我甚至都无法定下基调。我本以为这部电影会两级分化,喜欢的人很喜欢,厌恶的人很厌恶。但是豆瓣的评分并没有,只有1.4%的观众打了3星以下,让其获得了高达8.7的评分。但是我还是不确定,就正如我目前人生所陷入的两难困境一样。

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是,人是否有权力平庸地活着?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体现了我内心的懦弱。我像主角安德鲁一样,面对无穷无尽的压力,退缩了。至少退缩了一段时间。我不敢说我所经历的压力和痛苦很重,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是足够重的了。重到我想放弃我的学术理想,转而去企业养老。但是真的当我想去养老时,我再次地犹豫了。我仍心有不甘。于是,我就在这上不上,下不下的状态中虚度着光阴。

但是我并没有弗莱彻这样的魔鬼导师。压在我身上的是国内冷漠而残酷的学术制度。这种制度就如同魔鬼导师一样,一直对你嘶吼,咆哮。在你低落无助时,力尽嘲讽之能;在你稍有得意时,立刻将你打入地狱;在你终见曙光时,却发现早有人将你代替。暗无天日,彷徨无助,直至心灰意冷。

当我真的陷入这种境地时,当我身处谷底时,我才无法评判这部电影。

很多人看到这部电影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幻想自己是安德鲁,最终酣畅淋漓地突破了自己。但是在我眼中看到的却更多的是那些失落的人:被扫地出门的萨克斯手,导师为了激发安德鲁斗志而找来的鼓手,那些甚至没有资格进入乐队的学生,以及,即使进入音乐殿堂却仍抑郁自杀的天才。我眼中全是他们。因为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安德鲁,还只是他们。

如果我最终只是他们呢?我是否还有权力活下去?我是否还有资格为自己骄傲?最终,人是否有权力平庸地活着?

从小到大,我在同龄人中一直是佼佼者,我的眼睛里从未有地面,从未有在我身后的同龄人,而只有无尽的天空,和在天空中翱翔的榜样。但是2020年让我有了改变。疫情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荒诞;找工作时让我意识到我只不过是别人眼中最普通的“货物”,而非自己一直自诩的天之骄子。当我环顾四周,我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同龄人在我的周围向前奔涌,我看到了前方那个无比狭窄的桥,我看到了从那座桥上跌落的人,也看到了到达彼岸的天才们。我动摇了。

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无穷无尽的压力,近乎疯狂的努力,是成为天才,成就伟大的必经之路。但在一个人到达彼岸,或者跌入谷底之前,没人知道结果是怎样的。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蒙田说,“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但是有些人却身负诅咒,终生无法惬意。他们或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或是深陷重压之下,将自己逼向痛苦的疯狂。这些人是天才,偏执,疯狂,又自我折磨。是的,天才总是不幸的。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才华,让自己黯淡,让生命陷入沉寂,平庸的活着,才不至于落入巨大的悔恨或者偏执的疯狂中。

天才是否有权力平庸地活着?天才是否有权力放弃自己的才华?

我不知道。

幸好,我也不是天才。

但是我却仍然陷入了这种两难的境地,是一往无前地进入那九死一生的蛊皿中,还是归于生活的沉寂里?我渴望着最终的涅槃重生,却又恐惧成为别人的垫脚之石;我想去享受生活的欢乐,却又害怕自己碌碌一生。但是我也知道这世上难有两全法,这学术的道路,要么就是踏上那桥一往无前,要么就是现在退出一生莫求。所以我一直在犹豫,纠结,痛苦。

有时候我也渴望着遇到我的弗莱彻,逼我走上那条不归路,逼我走到山巅,让我不会陷于自己的懦弱中。让我辉煌,或让我灭亡。

但是我没有那么幸运,我仍是要自己做决定。我仍是要对抗内心的恐惧与痛苦,仍要在对伟大的渴望与对惬意的向往中反复挣扎,而这,就是我的诅咒,就是这个世界一个对小有才华的人的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