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本,满是叹息

干校六记,小小一本并不难读,文字简单平直,但字里行间又凝练了太多叹息,如此看来薄薄纸张却重得人心沉

70年到72年,知识分子下放各地,先是寄住农家,参与工程盖起干校再住进去,接受军事化管制。除了接受工人阶级教育就是下田劳动,讲得当然是废话,就连来当老师的工人都抱怨上课比上工累得多。

干校学员种菜,农民伺机偷各种农产品,虽然学员干农活,但是也领工资,吃白面馒头而农民只能吃不知什么做的棕色馍,“地主都让捡”的干蔫菜帮,就算被干校厨房浪费也吃不到嘴里的菜疙瘩

“他们领工资的还种菜”,农民过得不如干校学员,因而盗窃行为也多少能可以理解。杨和同伴用剩的馒头喂小狗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正确”先生说“看看老乡吃的什么(还拿馒头喂狗)”,也显出来共产党治下农民的日子一样难挨。

这倒是有些毛象上吵架的意味,正确先生虽然惹人不快,但心确是好的,灾难和痛苦不临在自己身上,难免会让冷漠有缝可钻。杨当然不是坏人,很多次都甘愿老乡把菜偷走,总好过烂在厨房里,因为害怕受到惩罚也只能给些小个菜疙瘩。

回想起杨对死亡的描写就更加难受,写女婿得一的时候仅有3句话,“工宣对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寥寥几笔一条生命就逝去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样的死亡出现了好几次,仿佛吃饭喝水般惯常,人犹如此,更何况一只小狗。

杨和钱前往明港时禁止带狗,带去的也被赶走了,从此不知所踪。在杨的心里,小趋就是被吃了,也比每日吃屎为生,艰难养育大批狗仔来得好。


“干校实在不干什么,却是不准离开” “可是回北京的老弱病残呢,仍然只是开会学习”,杨和钱担心一辈子被囚禁在干校,不过马上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死后干校也就不了了之了,文革不久也随着毛腊肉“隔儿屁”而结束。打起马后炮来,也算是某种过度焦虑了~

人生的荒谬就在于,你做了一切能做的事,只剩下等待。

单纯的焦虑并不能直接让毛腊肉原地去世,不能结束奴隶制,不能改变AI乱象,只会伤害自己。总是被象友劝说不要寻死,想想也对,那些臭鱼烂虾的目的可能就是气死你,要真是寻了短见才是遂了他们的愿。

林彪在文革里是无比伟光正的,瞬间被批烂批臭也让大批弱智红卫兵傻了眼,人类可能没有想象中温驯,1984可能不那么容易到来,不过这也不算是乐观发言,毕竟文革就够受的了

之前囫囵吞枣般地看过一遍,那时还没有记评价的习惯,所以也就忘得七七八八了,可能只记得一个场景,杨问钱假如回不了城一辈子被关在干校如何,钱回答“没有书”。总之不重看记录一下断然是可惜的,毕竟小小一本并不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