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勘误

l_historian
l_historian @l_historian
什么是情感史? - 评论

我不是一个研究情感史的学者,但此书的一些说法实在扎眼。

p6:他(埃利亚斯)的名著《文明的进程》出版于1993年

埃利亚斯这本书德语版出版于1937年试印,1939年正式出版。另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秋天》出版早于此书(1919年),并且没有受到埃利亚斯的影响,所以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先介绍埃利亚斯再介绍赫伊津哈。

p33-34:“他在书中用了“affect"和"affective"来指称,没有用"emotion"。在英文中“ affect"和“emotion”都可以指情感,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更指一种外向的表露,也有故作姿态的意思,所以或许可以译成“情绪”(如“闹情绪”)以示区别”

作者在这本书的其它部分也谈到了李海燕的《心灵革命》,而李海燕那本书里对“emotion”和“affect”的区别是这样说的:“寺田玲则做出了一套更加严格的区分。在她看来,emotion(情绪)指涉的是一种带有心理性与阐释性的经验,相应的生理性表现是affect(情绪反应),而feeling(感觉)则是一个涵义更广的术语,覆盖了affects和emotions两方面的含义”

再举一例:“affect与emotion往往形成对立双方,affect指未经意识整合或意识过滤的主观感受,emotion指已经转化为概念的感受。” ——金雯《情感时代》

或者一个简单粗暴的区分,文学领域用affect比较多,是斯宾诺莎到德勒兹这条线索,社会科学用emotion多。

p48:“海登·怀特《元史学》吸收了福柯、罗兰·巴特等人的后结构主义语言学。”

姑且不提福柯有没有什么“后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哪本书表达了这个意思),《元史学》肯定不是后结构主义的,这一点White自己的说法是:“元史学是西方人文科学那个结构主义时代的作品,如果是今天,我就不这么写了”。(参见《元史学》中译本前言)

p51:“达斯顿曾与人合著过《客观性》一书,指出“客观性的属性就是“归真”(truth-to-nature)——通过考察自然而不加修饰地描述自然。《客观性》一书提出,其实这一概念既是历史的(自18世纪的西方开始出现)又是道德的,也即这一概念等同于科学研究的一种“认知美德”(epistemic virtue)。18世纪以来的科学家认为必须遵循这一“认知美德”,即直面自然才能格物致知,取得科学研究的成果”

这部分错误太多了,首先truth-to- nature作为一种“认知美德”(epistemic virtue),它是先于熟知的客观性概念的(There was a science of truth-to-nature before there was one of objectivity)。其次,《客观性》这本书指出,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具有不同的认知美德,科学客观性首次出现在1860s,而非18世纪。再者,truth-to-nature的意思不是通过考察自然而不加修饰地描述自然,mechanical objectivity接近于这个意思。最后,truth-to-nature或许可以翻译成“忠于自然”,它描绘的是柏拉图的理想自然,在它的影响下所绘制图像是完美的,或者你可以看到一株植物同时开花结果。

这本书还有零零星星一些槽点,不过我不打算一一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