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之于设计

记得以前曾经对自己做设计时总是不能严格应用网格系统耿耿于怀,就好像运用网格系统是一个合格设计师的标志。直到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网格在设计里并不是必须的。

设计传达信息。在设计里,网格系统不仅不是必须的,它甚至不像人们想当然地以为的那样为阅读带来秩序感。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例子——严格地按照网格系统排版并没有为这本书带来流畅的阅读体验,反而每次翻到新的一页都需要读者去重新适应排版和散落在各方的文字块,很容易漏读。原本应该起到分隔作用的灰背景削弱了文字的可读性,灰色字与白背景的对比度也不够高,使得原版本身更加像一颗视觉糖。

说到阅读体验,我个人曾有过的最佳阅读体验来自于小时候的百科全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一本日本的百科全书,时至今日已然绝版。后来读过小学馆的,taschen的,DK家的百科全书,居然都不比这本吸引人。后来在国内淘来一本,还千里迢迢带来了美国。于是重新翻看了这本书,发现大多数内容都几乎并没有什么网格系统可言,然而视线却被一幅幅插画自然地引导了,内容不显得凌乱,甚至比循规蹈矩的排版更吸引小朋友。

阅读体验是个太大的话题,字体,视线流的安排(这一点伊达千代在《版面设计的原理》里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对比度,字距行距,乃至文案本身都会影响阅读体验,偏偏网格在这里似乎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网格也无法把一个设计「变好看」——莫如说网格本身更像是一种设计风格。理性是一种设计风格,但是设计并不一定要是理性的。设计也不止于传达,设计还需要影响读者,把读者带进那个设计师所创造的世界。这一点凭借理性很难做到。在理性层面上看来无用的设计在感性层面上可能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设计。(Rational structure - the grid - could be one of many possible systems for organizing visual material, and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ich system is best for a specific project. p.116)

如果网格还有更多意义的话,那也许是一个方便使用的工具。就好像Material design。大家都在谈论和使用material design,可是它并非特别华丽或者特别出众的设计语言——它只是特别安全,好用,不容易出错。网格系统也是一样。一份严格按照网格系统设计的设计稿也许不能得什么设计奖,但是它不会错得太离谱。按部就班使人平庸,而发挥创意去走少有人走的路是一件需要冒风险的事,不仅设计如此,很多事大抵如此。

讲回这本书。乍一看会觉得是一本教人如何在设计里使用网格系统的书,但如书名Making and breaking the grid,使用网格系统只是这本书的一半,根本上作者的观点是「需要根据context对网格进行扬弃」。这种辩证是难能可贵的,更加可贵的是在介绍如何实际地操作之前,作者讲述了一小段艺术史。抽离了context的艺术很容易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因而在这里的一小段历史就非常重要了,甚至比后面实例的分析更加重要。我觉得比起各种工具书和实用指南,这本书更加适合作为新踏入设计领域的大一新生的入门读物,因为它确立了一个不僵化的、辩证的观念,而在我看来实际学习和操作之前有正确的观念是相当重要的。

====

1月30日笔记更新:

对于不遵循网格的设计来说,从例子来看,关键因素包括: 0. 整体tone与设计对象、主题的呼应

  1. 抠图,抠图与solid color元素的互动
  2. 排字,字体块的形状,文字流式与其他元素的互动
  3. 不同透明度的色块和材质,pattern
  4. 把文字当做图形设计
  5. 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