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想

otakutyrant
otakutyrant @otakutyrant
小美人鱼 - 评论

说实话我很好奇现在是二〇二三年了,迪士尼作为动画大厂,对童话的真人影视改编能不能有重大突破。于是特地第一时间买 IMAX 看。不过虽然很可惜但是!童话的视觉化真的很成功,令我发现就算真人影视没法中二起来(我说的是日本那种改编二次元到三次元的影视,我基本没期待过),也可以很好地改编出童话氛围。文化元素也变得多样,但剧本终究只是低龄童话的水准,我实在没耐性看下去。

很多中国人不能接受黑人扮演主角,指责其不尊重原著云云。我自己本来就对 whitewashing 的美国攻壳机动队法国城市猎人澳大利亚西游记不敏感,也很欢迎 yellowashing 即由杨紫琼在《猎魔人・血缘》扮演 Scian,毕竟黄皮肤精灵的视觉形象可不多见。所以我不但没有一些中国人的种族主义倾向,而且会积极拥抱多元文化,毕竟好玩。

多元文化的玩点是接触到不一样的文化,充满了新鲜感,也是很好的 IP 题材来源。迪士尼这方面就是高手,做出了中华主题的功夫熊猫和墨西哥主题的寻梦环游记,好看。澳大利亚拍西游记也不是独有的神奇现象,我先前就发现了中国的《民国大侦探》这种 IP,就改编自英国 Agatha Christie's Poirot,但我就是没看到过有中国人冒出来指责其不尊重原著,所以说穿了一些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保守主义者,而是种族主义者。

多元文化也可以玩出文化大乱斗,最早这么干的 IP 是 Fate 系列;还有日本漫画《来世神歌》和《终末的女武神》;《漂流武士》也差不多,集结了世界各代英雄;索尼重量级游戏 IP《战神》就让希腊战神闯北欧神话世界。

此外,迪士尼有改编 The Little Mermaid 这 IP 的权利吗?这童话创作于二百年前,现在应该早就进入公有领域了。任何人可以改编,不需要安徒生原地复活并授权。

还有人批评女主角 Halle Bailey 不够美,不符合《小美人鱼》这字面意义上的标题,所以反对这影片。好玩的地方又来了!我自己考证过了这标题。安徒生应该是用丹麦语创作这童话的,标题是 Den lille havfrue。我问了 ChatGPT,它说这个标题字面意义是「小海女」,不包含「美」这个意思;电影本身的英文标题 The Little Mermaid 的 Mermaid 词源是 mer(sea) + maid,分别是海和少女的意思,同样也没有「美」的意思;掌握丹麦语并得到丹麦官方组织认可的叶君健翻译出的童话标题是《海的女儿》。所以拿着《小美人鱼》这个标题来指责电影不符合原著的中国人,一开始就是违背了原著的一方。不过叶君健翻译出的正文本身确实有说 mermaid 是美的,至于肤色具体如何则要么是我没看到要么是没说。此外我自己就觉得 Halle Bailey 很成功演出了 "little" 的感觉。

有些人说这电影对演员的选角是政治正确。我自己从来不明白「政治正确」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先前看到有很多人评论「美国绕月飞行任务宇航员名单公布,首次有女性和黑人参与」BBC 新闻时也用这个词。我自己调查就发现女性 Christina Hammock Koch 和黑人 Victor Glover 在十年前就已经是 NASA 宇航员了,执行过一些太空任务。我看这些人的脑容量来来去去就一个词真是可怜。有些人更是可怜,不会打全词,就只用丑陋的拼音 zzzq 代替。

电影体现了多元文化元素,包括罗马雕塑,中华油纸伞,希腊神器三叉戟。最感动的地方是七个 mermaids 公主的演员肤色人种不一样,都挺好看。ChatGPT 也说了 mermaid 的神话起源不一定是北欧,世界各地都有:

美人鱼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而非只属于北欧神话。事实上,美人鱼的形象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出现,包括希腊神话、斯拉夫神话、日本神话、中国神话等等。在北欧神话中,也有描述类似美人鱼的生物,例如诸如Njord、Aegir和Rán等海洋之神,以及Nix、Undine和Siren等形象。所以可以说,美人鱼的形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和神话中的形象。

除了演员的突破,这电影对童话的一些细节上的改变也有进步:比如为爱情盲目的一方是王子;没像安徒生直接在海难里让属于外貌协会的 mermaid 只救英俊王子,其他船员直接全淹死;mermaid 是正面大战 BOSS 的主力;mermaid 为追求爱情而付出的牺牲没有像原著里面那么过于惨重。

不过电影剧本其实也就那样了,没有突破童话的低龄水准,所以给二星。话说回来,童话究竟是什么?我自己思考了下,人需要通过学习语文才能理解书籍和影视,于是成年人单方面对未成年人(或者说儿童)垄断了媒体,可以靠媒体来把儿童驯化成他们所需要的群体。说「驯化」不好听,但这就是现实,毕竟没有受到过教育的未成年人一旦发情或胡闹起来,在社会上就很麻烦。于是童话就是这样的媒体工具,一方面能教育(低龄简单好读),另一方面能控制暴力和性爱的传播,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忘记在哪里看到了:文字有一种让体验产生时空延迟差的魔力。比如对心上人心动的描写,很多人先是读到这样的文字,后来在现实里真遇到心上人并心跳怦怦时,就马上想起这种文字描写,心想:哦原来心动是这样子的;学生在读鲁迅的《故乡》之后,往往还要很多年后,才能有机会体会到那种身份疏离感;当年轻人还不能真正理解朱自清《背影》父亲形象的意义,其实也是一种好事,因为当能理解的时候大家都已经不再年轻了;The Little Mermaid 这童话的主题就是爱情,让儿童能够提前体会到爱情与牺牲并展开美好想象,这就是童话的一种教育,所以现在的我就觉得这电影很无聊。

话说回来迪士尼影视真是喜欢穿插歌唱,这电影也不例外,不过我自己是木耳,不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