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已知的辩论与逻辑密度的交锋
![Nightraveller](https://neodb.social/media/profile_images/2024/2/25/kwkXdcYeI5L5TBK8n-EQ3jGEQsc.jpg)
摘 要:首先必须承认的一点便是,笔者虽然在年初立下了不少flag,但实际上直至近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像样的产出。今年上半年又逢事务缠身,加之笔者本身算是比较懈怠的那类人,将原本想要做的考察都暂且搁置一旁,才最终拖延到了现在。纸城境介算是笔者比较喜欢的作者之一。其作为推理迷和轻小说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之创作的作品在某些方面都相当契合国内外部分读者的口味。笔者在与追更其作品,以及与友人的交流中,逐渐理清了一些脉络,故而撰写本篇。
关键词:纸城境介;推理辩论;轻小说
1. 魔女在歌颂奇迹的到来
——犯人是魔女。手法是魔法。
2014年,第一届集英社轻小说新人奖的优秀奖颁发给了一本名为『ウィッチハント・カーテンコール 超歴史的殺人事件』(以下简称《魔女狩猎》)的奇幻战斗推理剧。
其与同类型的《战斗司书》有所不同,作者不具有山形石雄那般堪称气势磅礴的笔力;其亦不似同路子的《战地调停士》,作者没有上远野浩平那能将口胡般的思路包装成型的才气;其更不能和《折断的龙骨》相提并论,作者的“历史”二字中决然找不到米泽穗信那份厚重质感——然而,作为一部“特殊设定类型”的推理轻小说,其作者纸城境介却已然在其中展露出属于其自身的特色。
作品的故事背景与常规的异世界轻小说无异,不过是将角色名、地点名称稍作修改,然后围绕其下角色缓缓铺开故事相关的设定尔尔。拥有纯粹信念和力量的男主,有着超然容貌和智慧且身处高位的女主,二人相遇并在同行中互相加深对各自的理解——或许直至此刻,都是比较常规乃至在现在读来完全可以说是乏味的展开。
然而,下一瞬,火焰骤然升腾,一场异为华丽壮阔的密室诞生于此;宛若拦路的巨木一般横亘在众人面前的,便是不可知不可解的魔女之法则。瑰丽至极的奇幻世界下,以魔法为媒介诞生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火焰密室——如此华丽的谜面裹挟着作者那极具巧思的设计迎面扑来。但从谜面设计而言,可以说是吊足了胃口。
毋庸置疑,纸城境介在轻小说方面的写作手法其实不算是出众。单从这本出道作而言,其下的故事背景和角色设计不见新鲜。其实就个人后续的阅读而言,其笔下角色和情节与其说是新颖,倒不如说是有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此可以引出同为纸城所著的Web文『転生ごときで逃げられるとでも、兄さん?』(以下简称《转生兄逃》)以作对比。这两部作品中,除却解谜部分,能给读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便是其下的角色形象(注:并非是全部角色,且并非完全正面的形象)。
在《转生兄逃》中,以其塑造的堪称凶残丧病的病娇妹妹最为惹读者印象深刻——毕竟在一众突出“病娇”属性中的“娇”或者“病”与“娇”同时塑造的角色间,这个角色被大肆拎出来塑造的部分却是其“病态”的部分,以最极端的情绪和做法将之“病态”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被如此塑造的角色,想不留下深刻印象才是不可能的。但其实,细细考究其中的情节与元素,其本质乃至相当部分操作,都是可以在“病娇角色”的属性下寻觅到的。
而整部作品中很多读来新鲜或者震撼的部分,其实源自于作者纸城境介将这部分的情节以推理小说中的伏线收束or诡计反转的方式重塑后,才产生的观感。
由此反观这部出道作的话,亦可发现,本作中那些亮眼的人物设计,其实多少也有依靠同类写法加成的结果在。其在后续很多作品中,都同样有使用这类型的技巧。
简以言之的话,便是纸城境介笔下的角色或者情节并不算是多么新颖,甚至时而有些“平成味”浓厚,但是其对于这些元素的调度使用、编排描绘倒是颇具技巧,因而使之作品具有很多同赛道作品所不具备的特色。 当然,若说这部分还算是有所共识的话,那么接下来,笔者就是要专门抽出其下推理设计进行分析了。
先前有言,本作作为其出道作,将之特色穷尽展露。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在推理方面的设计。其在『シャーロック+アカデミー』的访谈中,有聊及其在最初的推理小说创作中,是有意设计“反转”的部分。这点自然是能从本作的大梗呈现中窥见一斑的。
当处于侦探位的女主一步步推理并反驳,事实的积累最终导向了“不可知”的环节时;其忽然的一句对犯人本体的揭露,不仅将在场的听众打蒙,更是力透纸背,裹挟着那堪称浪漫的意外性袭向了读者。而在其后对整个布局的揭露中亦有类似的环节,而在最后,更是安排了一场称得上细思恐极的反转收尾,可以说设计得相当巧妙了——当然,就现在来看,整个布局或许各位已经觉得不鲜见了。
不过细细考究一下的话,会发现作者几个在后续作品中,始终贯彻的几个操作了——推理辩论,以及“人物”诡计。
2. 即便真相已知仍于此对立
纸城曾在其推特上总结过自己所著的推理小说,其中包括有出版物和web文。在出道作后,纸城便没有出版过其他较为正统的推理轻小说。直到2021年,其在星海社出版了一套名为『僕が答える君の謎解き』(以下简称《你谜我解》)的日常推理,才又一次让其“推理迷”的身份被更多的读者所知。
其本人自己也在访谈中有所承认,正是这一部作品让其意识到即便没有太多的“反转”,依然可以写出推理小说,于是便有了后续更进一步的『シャーロック+アカデミー』。(以下简称《夏洛克学院》)
若说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便是都有“推理辩论”这一环节了。
纸城境介在其作品『継母の連れ子が元カノだった』(以下简称《拖油瓶》)第十一卷的后记中提及,自己其实更应该算是推理游戏迷。至于推理小说则读得比较少。当然这也不是说其完全不从推理小说中进行参考。(事实上,他还蛮喜欢青崎有吾的“里染天马系列”的。)
而上述的“推理游戏迷”诚然不假。其在多次的访谈中都有提及,自己有受到龙骑士07的《海猫鸣泣之时》影响,而且在推特上,他也多次聊及弹丸论破、逆转裁判和海猫——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即可发现,这些游戏基本都是采用了同一套手法来呈现推理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推理辩论。
此点在《你谜我解》中就有体现,虽然只是寻常的校园恋爱题材作为背景,不太可能会出现太过激进的案件和比较极端的环境,但是纸城设计的谜题本身解答其实都不算是太过日常的那一类。实际回想一下,恐怕真得称其所在的学校为学生群体下的“群星闪耀之时”,毕竟其中的案件与其说是日常推理,更合适的说法反而是“只是恰好没出人命罢了”。
单独考察其中的推理桥段,会发现其下案件分别是盗|窃、霸|凌、不正当交往、密室、作弊等等,而具体的推理设计又是相当板正的逻辑排除法——在这一部分,笔者的朋友清楚地指出,被纸城用另一种方式包装了起来,从而形成了他在这一系列中的“推理辩论”
也就是,男女主的推理互证环节。
纸城境介在本系列中体现出的另一个,较之其他推理作家而言,相对有实力的点,便是通过不同的逻辑链抵达同一个结果的设计。全系列目前6个案件中,被划分为男主的“验证推理”环节和女主的“天启推理”环节。以两个不同主角的视角切入,不同的证物分析方法,给出不同的推理路径,最终抵达正确答案——也因而有了被读者津津乐道的“推理之推理”桥段。
此点在相泽沙呼的《灵媒侦探城塚翡翠》中有所言及。不过就笔者个人观感而言,纸城境介对这一技法的拿捏更为顺畅一点。这一技巧此后又被应用在了《夏洛克学院》当中,以作剧情的推进。
说回《你谜我解》中的推理辩论环节,这一部分的推理辩论有两个特点——其一,笔者的朋友指出,这部分推理辩论的本质是“排除法”的再包装。
其实说来也很简单,正常的“排除法”思路是——侦探提出一个结论,在此之上逐步提出可能性ABCD,然后通过线索推理逐一排除,最终锁定剩下的可能性。那么,“再包装”呢?
很简单,侦探提出一个结论,然后直接指出最终的可能性;此刻,其余的人再跳出来,反过来提出可能性ABCD,让侦探提出线索进行反驳。
没错,只不过是将呈现的顺序倒置一下,便可以实现包装上的“逆转”。简单的思路,但通过设定和呈现,实现了完全不同的观感。
其二,则是笔者的一些思索,纸城通过设定实现的推理先后顺序而造成的影响。因为《你谜我解》的设定,是女主拥有高速的推理能力,能在谜题确定且线索齐全的情况下实现绝对正确的推理,但就连她自己也只能知道结果而无法知道过程,所以才需要男主进行验证。
这一设定下,男主的调查和验证过程颇为有所谓倒叙推理的质感。但本质其实是不同的。倒叙推理的本质在于作者先给读者展示案件凶手及案件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内容,而后最初不知真相的侦探再介入;而本作的呈现,其实仍然是案件在读者和侦探角色未知的情况下发生,然后由担任侦探的男女主介入。只不过,由于推理速度的快慢致使结论的抛出节点不同,从而缔造了不同的推理过程。
也就是说,实际上,明神凛音的推理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其唯一的特殊点在于提出的时间节点。在线索齐全的瞬间给出确定的唯一解答,而后才需要验证解答的正确性,并补上推理的过程——这一设计,保证了在这份解答会影响到后续的推理设计。
亦即,第二案中的“推理之推理”桥段,第四案中最开始的举证桥段——男主均是在使用了女主的结论或者某些前提下,塑造了自己的逻辑链。而第三案中男主和女主姐姐的推理对决,则是建立在男主通过“错误的推理”抵达了“正确的结果”,而使之被“正确的推理过程”驳斥了。也因而,在最为声势浩大的第五案中,男主在每一小段推理中都尽可能确保了“推理是建立在女主已经知晓的线索之上”。因为他在还原女主的推理,所以必须保证“女主可以推理”;而自然在此,反派也除了辅助“排除法”的达成外,自然也会通过“女主无法推理得出”作为反驳,这也就是近乎高潮处的那一句的反驳逻辑。
从某种角度而言,恰因为这两点相得益彰的包装,才让这一系列收获了一定的高口碑。
3. 学院中的幻想与现实
在写出过于《你谜我解》系列两作后,纸城境介便转头去写了目前一直在连载的《夏洛克学院》系列。中途在《拖油瓶》的第十一卷中,也加入了相当的推理元素。当然,推理部分外的宅气息相当浓厚(尴尬)。 而在本系列中,纸城对于海猫的热爱就再也藏不住了。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的三卷都相当具有海猫的气势。在日本那边,甚至有一部分读者将本系列视作是海猫的令和精神续作。
此点诚然不假。在纸城自己的访谈当中,为了将推理元素整合入轻小说当中,选择了“推理辩论”这一载体。此处的推理辩论与上段述的推理辩论有微妙的不同。纸城自言是由于海猫ep.5的影响。
同时,本系列在各方面也颇具海猫的神髓。无论是推理辩论的呈现上,还是在具体的诡计设计上。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从这些游戏中的推理辩论环节说起。
推理辩论,本质上是否决的艺术。通过线索或者证词不断地提出推理假设,或者否定,将细小的事实一步步积累出来,最后导向一个确定性的结论。
巧舟,也就是逆转裁判系列123和大逆转裁判12的负责人,曾在访谈中有聊及自己的创作手法——“小谜团→解谜→新进展→小谜团→解谜→新进展→小谜团……的循环是《逆转》系列的剧本需要考虑的重点。”在这样的循环里,不断积累的事实和线索将会把案件导入向“逆转”的真相之中。
通过这一部分构造来设计谜团和推理辩论不失为是一个非常妥当的思路。事实上,玩过逆转系列作品的人应该都清楚,巧舟在诡计设计上一直偏向较为简单的呈现,事后反思how的部分会发现其非常之简单粗暴,但是在角色交互之间形成的moving part则颇有功底。逆转裁判的案件设计大多聚焦于when、where、who、what等细小的点上,而后逐渐积累出足以指出who、how、why的线索或者事实。
举例而言,假若说一对男女在无人的游泳池内幽会被人目击到,旁边绿植上的沾有血迹——由此可以推断出目击者的逃跑路线要经过绿植,同时ta被绿植划伤,身上特定位置上有新鲜的伤痕。但是实际上身上有新鲜伤痕的人确实出现在了泳池,但不是在那个时间点出现在泳池——说明存在另外的目击者和逃跑路线。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逆转式”的解谜设计。而知晓上段例子出自何处的读者,想来应该也能认同纸城的推理辩论技法确实是学习自推理游戏之间了吧。
同时,在部分环境下,一旦涉及到真相相关的部分,巧舟还会设计大量的“异议”环节,对单独的一点进行讨论和证伪,使之更具有说服力——比如某些极具奇想性质的解答部分。而在案件的串联之上,则又见巧舟巧妙的布局和填坑功力。当然,此点为题外话。
纸城也曾在推特上聊及,在推理辩论中,特地留下一两个“论点”进行反复讨论,就能使得整个过程看上去很具逻辑性。此点诚然不假。推理本质具有一种“特殊的游戏性”,即便任何推理本质上都得不到严格的论证,但却可以通过这种技法增强说服力。
对上述论点的诠释在《夏洛克3》中有所体现,而恰恰《夏洛克3》的大梗非常“海猫”——甚至于就是海猫的复刻也不为过。
这点又要聊及海猫这一部分的推理辩论,更准确的说是海猫ep.5。海猫中的推理辩论构建于其奇幻设定下,到后面诚然可以说是不怎么“推理”;但是单论海猫ep.5的话,或许确实颇有推理辩论的本质风味。
由上位魔女保证的侦探身份,排除诡计的方式、红字蓝字的推理交锋,案件的详细讨论和排除。从这个角度而言,由此展现的推理辩论确实是有着一定的程度上的“精彩”。
纸城从海猫中吸收到的点,应用在了《夏洛克》系列中。实际上,在本系列中的伏笔加粗处理,就是在尝试还原推理游戏中的线索呈现效果。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其缺点。纸城对于伏笔的处理时而会有些业余。推理小说中,伏笔的植入出现和密度均可体现作者的功底如何,在此之上设计误导和出人意料的回收桥段自是爽点之一。但是纸城境介由于是学习自推理游戏中的处理手法,所以伏线的密度和设置时而不太显眼,乃至这种加粗有时会显得是一种偷懒或者转移视线。
必须指出,小说作为载体决然是无法还原游戏中线索的呈现模式的,另外,加粗伏笔的做法有利有弊——能突出公平竞争的同时,也令伏笔本身理应具有的隐蔽性和回收时候的整体感遭到破坏,失去了误导的作用。在此做法的影响下,所有的焦点便在于作者是否能构筑好作为高潮的推理辩论,用大梗一击必杀,通过情节将作品本身的观感拉高。换言之,一旦设计有失,则会整卷垮掉——第二卷的“口碑落败”部分缘由可以归咎于此。
先前也有说,除了推理辩论外,纸城还喜欢用“人物”诡计。这部分的诡计并不单纯指的是身份诡计,其实更多应该是指在“人数上的诡计”。
诡计的本质是“误认”。在以侦探学院本身作为设定的故事中,群体性质的人数诡计几乎是每卷的标配。通过多一人少一人的简单设计,辅以不同的误导和诡计设计,形成不同的包装反复在不同的背景中进行构架——在本系列三作中,几乎都有以人数为诡计进行的设计。单体对抗群体的犯罪,并以推理为武器本身进行论证。
只能说,纸城境介实在是过于“海猫入脑”了。
4. 不过是戏言尔尔
诚实地来说,笔者算是喜欢纸城作品的那一类读者。不过,分析至此,也算是一种驱魅的过程。
笔者并不觉得自己的分析全然正确,这不过是在读过几本书后对自己思路的整理而已。若其中有一二观点言中,那着实是有幸之至。
笔者还是觉得考察的本质,不过是在作品-读者-作者之间,寻找到一些共同之处。对这部分的理解,依然只是由读者个人决定的。
一切都不过是那弱小的神,在呢喃耳语下的产物。因而,这只是另一份妄言与无趣之相尔尔。
至此,笔者的戏言也就此落幕了。
参考文献 [1] 独占インタビュー「ラノベの素」 紙城境介先生『シャーロック+アカデミー』
[2] 【轻小说的材料】糖盐二象性:《继母的拖油瓶是我的前女友》纸城镜介 访谈
[3] 巧舟讲解——《逆转裁判》与《大逆转裁判》的剧本与手法的撰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