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从至繁到至简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AWastedSoul
地心引力 - 评论

《地心引力》:从至繁到至简

文/DreamReaver

(包含插图的原文请见我的人人小站“迷影小屋”
http://zhan.renren.com/miyingxiaowu

       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上映后,热议不出意外地集中于两个方面:逼真、磅礴、令人窒息的太空特效镜头,与“一句话就能说完”的简单剧情。前者因其在电影语言和视觉效果上的突破而令评论界和影迷叹服,而后者则令不少观众大失所望,并由此引发了对片中俗套和科学漏洞的吐槽。矛盾的反响折射着不同群体对于影片的预期,而片子本身的价值却往往淹没在争议中。在笔者看来,《地心引力》所完成的是一次从至繁到至简的表达,它有着很高的完成度,也有着足以载入影史的意义。

       评价一部电影的必要环节,是将其放在类型片的时间轴上做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心引力》并非典型的科学幻想,而应该说是灾难片在太空环境下的移植。电影的情节是建立在当前人类太空技术的基础上的——空间站、返回舱等场景皆真实存在,台词中的细节(如“半个美国都上不去Facebook了”)也在有意强调故事背景的时效性。事实上,主创们在技术上的努力,都以还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为基本目的,而这恰恰是灾难片所试图做到的。特效营造的奇观之所以震撼,并不是因为奇观本身是多么瑰丽的幻想,而是因为镜头把观众未曾体验过的太空环境塑造得如此富于代入感。而这种代入感也成为影像的利器,使得影片能把“荒岛求生”式的情节展现得更有感染力。
以太空求生片为评价标准,本片的价值就显现了出来。相比于那些用幻想承载思考的太空史诗,这部片子的格局是小而集中的。至繁的技术所包裹的是至简的主题,即渺小个体在真实的宇宙空间的挣扎,以及母体之于个体的意义。绚丽的技术服务于返璞归真的表达,《地心引力》在两个方向上都做到了极致,这让影片的周身散发着摄人心魄的美感。

       当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女宇航员脱离了飞船的连接,旋转着飞向太空深处的无边黑暗时,强烈的“深空恐惧”伴随渐强的电子杂音,从银幕上直接而彻底地笼罩下来。这种梦魇般惊心动魄的观影体验,可以概括《地心引力》前半个小时所营造的整体感受。上述的这个镜头在影片的先导预告中被重点强调,它像极了《2001太空漫游》中被HAL杀害宇航员的最终归宿,那部电影曾是笔者深空恐惧的源头。现在它在IMAX银幕上被更逼真的技术重新呈现,对观众而言其身临其境的程度堪比新世纪的“火车进站”。如此出色的临场感,是由前半个小时令人惊叹的长镜头所带来的。
影片开头,巨大的蓝色星球直接映入眼帘,主人公所在的宇宙飞船在无线电波声中逐渐从画面中浮现。这是一个惊艳的开场,固定机位中太空船的极端渺小与对讲声在巨大静谧中的投射,直接而有效地营造出在太空中空旷无依的气氛。

       在接下来13分钟的长镜头中,镜头令人难以置信地在飞船外的各个角度和位置自由穿梭,令人窒息的地球美景连同各人物的状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镜头的运动并非无规律可循,男主角的太空行走对画面内容的转换起到了引领作用。作为有经验的“引导者”,以他为中心的行动轨迹和对话让人物关系在短短几分钟内清晰地串联起来。

       接下来,气氛因突发情况而骤然紧张,从地面报告情况到卫星碎片袭来、飞船被摧毁,节奏的突然加速与音效的骤然激烈营造出完美的惊悚气氛。而在这个过程中,镜头开始关注以“新手”身份出场的女主角的反应,她的一举一动代表了观众的视角,她的恐惧也最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在与飞船失去连接后,镜头在特效的帮助下进入女主角的面罩之内,她剧烈的呼吸声主导了声音效果,这又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一处致敬。主观视角下,面罩外的世界天旋地转,观众与女主角一起陷入窒息般的恐慌,在深空中越飘越远。

       这是一个怎么赞美都不为过的长镜头,其难度与完成度都很高,阿方索·卡隆的野心在《人类之子》后又一次得到了完美的实现。镜头复杂却不杂乱的运动,使得情节的交代与气氛的营造都十分高效。从幕后特辑我们可以知道,这个镜头的实现依托了独创的零重力特效和LED“灯箱”打光技术,部分场景中仅有演员的头是实拍效果,原创的技术为长镜头赋予了新的定义。声音效果和配乐的运用更是称得上精彩:以“真空不传声”为原则设计的声音效果,使得无线电对讲声和飞船被撞击的钝响声显得格外真实;突然出现的弦乐辅以不断渐强的杂乱电子噪声,为画面带来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这样一个镜头凸显了影片幕后各个环节的过硬实力,也无怪摄影和声音部分在奥斯卡都有所斩获。台词方面可以说是细节制胜——如男主角口中“我有不好的预感”这一致敬《星球大战》的台词,以及他口中的故事、他对打破太空飞行记录的执念,使得其幽默感和“引导者”的身份特征得以凸显。细节的雕琢虽不够新鲜但足够有效,体现了好莱坞剧本写作的成熟套路。
在经历第一波险情后,男主角对女主角的营救和两人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由一个长镜头和多个主观/远景视角切换的镜头所展现。影片的节奏在这一段落中保持着流畅,开篇成功的氛围铺垫使得这一阶段中情感的层层推进显得顺理成章。直至男主角选择解开绳索,女主角独自进入俄罗斯空间站后,影片第一阶段对灾难的铺陈和刻画在高潮中结束,从这里开始就正式进入“荒岛求生”的独角戏部分了。

       繁复的特效并非架空存在,唯有服务于剧情和主题的表达,这样的特效才不至于迷失在冗杂之中。在灾难的集中展现阶段,本片所呈现出来的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在电影语言的指导下完美地服务于“深空恐惧”这一核心概念的表现中。而在影片的后半段,即艰难求生的重头戏部分,至简的主题在特效的辅助下,有了更加集中清晰的展现。

       女主角进入空间站、脱下航天服后,有一个宛若婴儿在子宫中飘浮的正面全景镜头,这一镜头成为影片被解读得最多的一个标志。事实上,剧本在这里明确地以“飞船的子宫”作为比喻。因此其实用不着费心解读,导演在这里就是要表现一个清晰得不能更清晰的指代,那就是对个体与母体之间关系的隐喻。这是对影片主题的一个明确写照——整个后半段女主角试图返回地球时如同分娩般艰难痛苦的过程,放大来看就是对人类与地球母体关系的描绘,各种细节无不对此作出了暗示。这是创作者明智的化简与返璞归真,它让这部太空灾难片的内涵显得纯粹而又有力。

       从俄罗斯空间站到中国空间站,女主角经历了从死亡和幽闭的恐惧中重拾勇气的脱胎换骨,同时完成了对心中郁结的“丧女”阴影的摆脱。在这个过程中,“引导者”男主角作为女主角濒死前的幻象出现,调动出女主角潜意识中的斗志。导演在这里无疑是乐观的,他采用的仍是好莱坞剧作的典型套路,其中的漏洞和槽点若仔细分析的确不少。可是我们无法苛求这样一个极端环境下的故事能有更多的推动剧情的招式——如果不是依托种种可能性几乎为零的巧合,这样一个自我拯救的故事完全无法实现。事实上,如果种种巧合在简单的主题之下不显得突兀和跳戏,那么这些剧作把戏的使用就是成功的。《地心引力》显然做到了这点,而且还附带了超越惯常套路的惊喜,那就是“安因冈”的桥段。这位“乱入”的爱斯基摩人,给女主角带来的是生命所交织的希望与绝望,这一情节点的设置是全片最动人的一笔。有趣的是,导演的儿子,也是本片的编剧之一,在影片之外还专门拍摄了一段彩蛋式的短片《安因冈》,讲述的就是寒冷的南极大陆上“安因冈”一家接收到太空中信号的故事。

       影片结尾,女主人公在苏黎世湖中艰难爬起,此时一个从分娩到生育的比喻完整地达成。人类从海中走到陆地,生的希望战胜了恐惧与艰难,个体重新投入孕育生命的母体怀抱,明确而简单。至繁的声、光、影所实现的最终效果,仍是对人类自身心灵体验的探索,是对至简主题的形象化表达。这可能是所有灾难片的终极主题,它与基于幻想的科幻片所探求的主题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