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s peace — real peace.

摘要:笔者必须跟之前一直写着综述的自己告别,否则笔者没法继续尝试新的选题——虽然笔者借用了SCA-自的“名言”开头,但说实话,这篇评论本身了无含金量,如同笔者的其他评论那样,只消一乐罢了。本书评源自于笔者的一时兴起,仅仅是因为“感觉白井笔下的逻辑链有些微的独特之处”,笔者便一路思考推敲、请教各路老师,最终尝试写就。本文里的观点基于对白井智之的作品《无人逝去》的文本分析,牵涉比对白井老师目前已成书出版的全部作品,参考了目前白井两篇访谈,在经历一些笔者本人都没有预料到的“伏线回收”而最终成型(鞋底警告)。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就交由读者评判。

关键词:白井智之;逻辑链;考察对比

0. “——原稿はどうですか?”

0.1 前言

2014年10月31日,一本腰封上印着“横溝賞史上最大の問題作”字样、名为『人間の顔は食べづらい』的书出版了。这部作品止步于横沟赏最终候补的位置,但却受到了两位评委——有栖川有栖和道尾秀介的推荐。而作者白井智之也由本作的出版正式出道。其第二作『東京結合人間』(2015)又受到了绫辻行人老师的好评,但也只是第69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候补作。之后,这位名为白井智之的作品又陆续出版了『おやすみ人面瘡』(2016)、『少女を殺す100の方法』(2018)、『お前の彼女は二階で茹で死に』(2018)、『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2019)、『名探偵のはらわた』(2020)等作品。

而在这段过程中,一直没有引进的白井智之老师的作品,经由各个民翻大佬的努力和无偿贡献,终于得以在国内推理读者之间传播阅读。并且,众多读者都意识到了白井作品中广泛存在的一些要素:荒诞而猎奇的世界观设定、近乎缺失的道德感、堪称乱来的情节发展、重口的描述、不正常的人物形象以及——量大管饱的推理桥段、精彩纷呈的多重解答、近乎炫技的逻辑爆点、意想不到的伏线回收。

这些要素统合在一起,形成了白井智之这一面独特的招牌。经由时间的发酵,尽管国内没有太多白井作品的正式译介,但白井智之这一名号在广大推理小说爱好者中已是相当响亮,有相当数量的读者都对白井智之报以好感。笔者自是其中一员。

0.2 声明

为白井老师写一篇杂谈是笔者很早就有的想法,但出于各种原因,笔者迟迟未能下笔。久而久之,笔者便暂且放下了这个念头。而至去年,亦即2022年,白井智之老师的新作『名探偵のいけにえ』一举拿下了『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第1位的佳绩。这个想法又一次跃入笔者的脑海之中。

起初,笔者尝试一个人推敲考察;但很快,笔者败下阵来,并转向身边的友邻询问并讨论。友邻们为笔者提供了多样的角度,也点明了笔者先前的一些误区。在此前,笔者所擅写的评论更多是综述,以大量相关文献内容为参考,结合自身的阅读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此实现观点的阐明和论述。而这次,虽然仍可如是动笔,但笔者更多想要采用的是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考察,因而内容方向是不同的。而如何选取角度,如何得出结论,如何加以论述,成为了挡在笔者面前最大的问题。

也正因如此,笔者苦思良久,整个过程相当折磨。许是出于机缘巧合,笔者将本作『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从头拆了一遍,并最终抓住了一些“线头”。接下来,笔者将一边向各位还原个人的拆书记录(注:考虑篇幅问题,笔者不会给出如尚在进行的奎因拆书那般详实的内容,且会根据接下来的论述重点对拆书内容打补丁),一边慢慢展现笔者的思考历程。本杂谈单以考察书中逻辑链构成为主要目的,因而会造成完全泄底,请务必注意。

而在整个论述过程中,笔者会效仿饭城勇三的考察模式,且会对上述提及的白井智之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泄底和剧透。请务必注意。

0.3 鸣谢

在此,感谢以下友邻为笔者撰写本文所做出的贡献。笔者的询问与交流实在唐突,其中如有失言之处,还望海涵:

感谢 @桥本良彦 老师先前撰写的白井智之评论,这几乎是笔者书写本文的起点;感谢 @幻镜止水 老师对于白井和奎因的部分见解,想来笔者的拆书工作也是拖欠许久了;感谢 @无盐城 老师对于白井逻辑的对比猜想,笔者深感认同;感谢 @z55250825 老师与笔者的讨论,为苦苦得不出结论的笔者点明了思路;感谢 @漏出棉花的毛绒 老师对笔者的几度帮助总结,不然笔者无法得出任何论述;感谢 @名侦探兔美 老师的想法交流,笔者期望在未来的一年里他能更多读到像《奇偶》这样的作品;感谢 @柳荐棉 老师的点拨,笔者会时不时来催新作的。

1. ”わたし、推理小説の構造が好きなんです。“

先从白井智之老师的推理创作说起,在『お前の彼女は二階で茹で死に』条目下,有民翻老师贴出的白井智之老师的创作访谈。(再次感谢民翻老师的付出)从访谈内容中,笔者可以从白井自述的内容中稍作提取——白井老师对于横沟正史的作品、三津田信三的刀城言耶系列、饴村行的黏膜系列等等相当中意。不难理解,这些作品给了白井老师在创作过程——尤其那些恶趣味乃至堪称恐怖奇诡的设定创作以如何的影响[1]。同时,白井老师对于推理部分的重视亦是相当。尽管笔下的作品设定鬼畜而恶趣味,但是白井老师自言是尽可能将这些奇葩的设定作为构成推理的组成而发挥至其应有的最大作用。这也与在推理读者内对于设定系一类作品所抱有的“将诡计与设定结合”的想法相契合。

而白井又点明,在创作过程中,是先有了完整的伏线、逻辑推理后,才有的设定与角色。这与三津田信三老师在《如忌名献祭之物》的前言自述的两种创作方法之一有相类似之处——

第一种方法,是先构思作品的核心点子。其中应该多半都是与犯人有关的要素,例如犯人意外的真面目、他或她在作品中使用的诡计、意料之外的命案动机等等。当然,也有跟犯人无关的例子。或者是我自己对作品本身铺设的伏笔,亦即向读者施展的诡计。

然后还会再分成谨记核心灵感后就直接动笔,以及寻找相对应的主题或舞台这两种情况。后者视情况可能需要熟读相关文献。接下来的过程就跟一边写一边思考故事构成的时候一样。以上是第一种方法。

——三津田信三

而在之后,也就是新作『名探偵のいけにえ』的访谈之中,白井也直言这次的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已经成型的点子之上,也就是“不同视角下会产生不同解答”这一结构,随后才选取的舞台设定[2]。

由此观之,白井智之老师的创作显然是围绕着“推理的呈现”而展开的,这决定了即便其笔下作品设定变换,从重口到上岸,环境不同,也依旧魅力不减。其每次作品的更迭,都是在向读者展现其推理的设计、巧妙的结构。这也是为何其作品能收获好评的关键——毕竟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白井的名号一直是“虽然重口,但是推理也很硬核。”

换言之,即便笔下作品的环境改变,白井的“杀招”依旧还在,其后续作品中,想来还是会不断贡献奇妙而复杂的伏线回收、时而惊艳的推理结构以及绚烂的多重解答。想来在未来,推理作品持续产出,优质的逻辑链更迭,新的爆点不断呈现的时候,白井智之老师依旧能展现极其优秀的想法,给出令读者眼前一亮的推理。但,稍等,还请稍等一下——

话至如此,就不得不来稍作思索一下了,如若进行对比考察白井智之的逻辑设计、呈现,是否存在一些独特亦或与常规刻板印象中的逻辑推理不太相似之处呢?当然,笔者认同的是有栖川老师的“逻辑幻象”的观点——笔者也认为所谓推理小说中的推理,不过是fair-play的法则、排除法、伏线回收等等要素构建而成的逻辑幻象罢了。真正意义上无懈可击的逻辑只存在于数学题之中。无需多言,读者所需的,便是享受这一幻想带来的快感。只不过,作者在创作时,而塑造的逻辑幻象互有特色。笔者在此的考察不是要贬低亦或捧高任何一位作者,只是比对分析罢了,就连结论也不过一家之言,在此二度强调。

而要考察白井老师的逻辑设计、解答构成,笔者必须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出于某种缘由,笔者选取了本作作为分析对象。而在后续过程中,笔者的朋友会及时出现,给出这个“缘由”的全貌。下面,请容笔者开始具体的论述:

2. ふと疑問が浮かんだ。

本作『そして誰も死ななかった』有个相当简明而有趣的结构——孤岛模式下,五位推理作者相继死亡,随后按顺序复活,给出不同的锁凶解答,并在最后给出一个足以掀翻之前全部讨论的推理。光从此来看,不难认定这确实是一个继承了古典而又包含新时代趣味的框架。不过,实际阅读的时候,会发现主人公登岛,并正式开始《惨剧》章节的时候,已是过了全书大概三分之一的位置——这前半段的内容不言自明,是在铺设线索和伏笔——也就是,构成后续多重解答的推理及反驳推理的伏线和线索……笔者想做的,便是对其逻辑链进行考察和一定的揣度完善。

“既然无法通过已有的评论进行推理的总结与考察,那么何不从头开始呢?按你最擅长的其他做法……”总之,笔者的朋友这么建议了。于是,苦于切入点的笔者便从头梳理了一遍本作,遂有想法。

为照顾篇幅,笔者特地将内容案章节分类,总结了情节部分,具体将逻辑链及所用线索一一阐明,如下所示:(注:标号部分为个人自行总结的剧情,与实际的小章节号无关。读者可自行选择阅读方式,既可以一口气回顾完,再跟着笔者后续的步调边考察边回顾,也可以直接越过这部分拆书,直接进入笔者的考察——好了,开始如何?)




















3.考察:多重解答

笔者的朋友说:“拆完了?”

笔者:“拆完了。”

“怎么说?”朋友问笔者,而答案显而易见——笔者早已有想法了。

如今,多重解答这个元素对于推理小说的读者而言,想来是并不鲜见的。而白井智之的一大招牌特色便是所谓的“多重解答”。

在很多时候,白井智之笔下的逻辑链具有非常鲜明的逻辑点,又兼具大量的伏线回收,从而形成华丽而复杂的逻辑链。并且,这样的华丽的解答会在“多重解答”的诠释下给以读者相当于迎头痛击般的快感——如若单纯评价白井智之所塑造的这一层又一层“逻辑幻象”而言,想来都会给以不错的评价。笔者先从这一最为表层的要素进行考察。

饭城勇三在其著作『本格ミステリ戯作三昧』中,按照多重解答的解答性质给作品已分类,一种是如《毒巧克力谋杀案》那般,所有解答都平行成立,独立存在;而另一种则是如《希腊棺材之谜》一般,前一个解答被否决后则会有后一个解答继承前一个解答的正确部分继续进行——而《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则是两种模式都存在的[3]。

笔者的朋友则告诉笔者,按他的想法,会让多重解答类的作品按照线索的提出角度出发——《希腊棺材之谜》这类作品,是在伪解答之后追加新的线索以否定该解答并继续引出新的(伪)解答,直至真解答开始前(或挑战读者的出现)结束新线索的提出;而另一种则可以以《那种可能性早已料及》为例,从第一个伪解答开始到真解答结束整个过程中,均不再给出新的线索;无论是伪解答的提出还是反驳都是基于前面已经存在线索和伏线——类似的作品其实也不少,例如三津田信三的刀城言耶系列大多都是符合后者要求的。而无论我们选取其中任何一种角度切入,都可以说白井在本作中,则是兼顾了二者的设计的。

先从线索设置的分类切入吧。如果阅读过白井大部分的作品,则应该不会忘记在『おやすみ人面瘡』中的某一桥段,当那名男子说出真相并发生意外后,身体上的人面疮争相控制身体,顺序对上一重推理提出反驳和新的解答。由此可观,白井智之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即便会采用伪解答后的新案件新线索的提出模式,但在单一解答构建中依旧是按照第二种模式设计进行的——于此同时,白井智之还对反驳逻辑这点有着足够的执著。

回顾上述笔者拆书成果——本作的结构决定了白井可以大书特书自己热爱的多重解答,同时在每一个《惨剧》章节末尾,白井智之都增加了相关否决的新线索——这看似是符合第一条多重解答设计的。但如果仔细考察会发现,白井智之后续的每一次反驳推理都没有真正建立在新线索的基础上,而是使用的是早已给出的线索。为了体现这点,笔者才煞费苦心地在每次推理桥段中标注出推理使用的伏线及线索位置。而这些追加的新线索本身则更是有部分用在了后续进行某个大型伪解答的构建上。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白井智之不仅向读者给出了新的线索用以否定前一个解答,并用对伪解答的反驳向读者证明——即便不使用追加的新线索,一样可以反驳上一条伪解答。

换而言之,白井智之在给出伪解答的线索同时,也给出了反驳该解答的线索和伏线——甚至有些伏线早在前几章就铺设完成,静待白井伪解答来访——读者跟书中推理的角色一样,既具有推理出伪解答的能力,亦握有可以在伪解答结束后直接进行反驳的线索和伏笔。而白井智之这种对于反驳伪解答的推理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且不论本作这种后续追加了新线索的模式,从『東京結合人間』中的推理论战再到『名探偵のいけにえ』作品里三重解答的论述前都还有一段基于前述线索和伏线进行反驳的设计就可以看出。白井不仅仅追求的是表面足够华丽的多重解答模式,而更是在设计有足够伏线回收鲜明逻辑支撑的绝妙的推理呈现。

由此可见,白井智之对于“fair-play”的执念相当之深——不仅仅是伪解答的得出,哪怕是伪解答的反驳逻辑都是是贯彻着公平地给出线索这一准则。而之所以能实现这一点,亦不可不谈其之于伏线回收层面的功力。而要聊及这一点,需要往下继续分析。

接下来,笔者将从解答性质的分类切入。考察其中的解答会发现,每一次推理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继承前面几个推理中正确的部分,五个人的切入点从始至终都是正确的。大亦牛男推理出凶手如何潜入自己房间,这一小段逻辑之后并未动摇。阿良良木肋锁定最后一名死者是凶手后,之后的推理前提便都建立于此。真坂齐加年对于阿良良木肋的逻辑归谬同样在后续成立,通过逻辑推导出与事实的不符而确定凶手使用了诡计这点是后续必备条件。而四堂馄饨提出了的对五人生死的论断又一直延续到了最后的真解答中。而在爱里的解答中,白井又笔锋一转,从一个物证开始,一段纯粹的分析到一个“一天的时间错位”(这个诡计盲点其实不算新,但在于此处笔者并不会在这一小节详细论述。)贡献出一个平行的颇有八嘎属性的解答。在最后的真解答中,再度继承前五个解答的正确部分,所有并未得到解决的疑点也一并收束,连同动机一并解明。整个结构颇有行云流水之感。

而与此同时,多重解答在白井笔下亦具有意义。笔者可以拿出之前举例过的三津田信三老师的作品继续分析。三津田信三老师的多重解答也是属于两种模式(平行和继承)的结合。不过与白井不同,三津田信三老师是让侦探刀城言耶作为所有解答的提出者,通过不断假设——否定——假设这样模式的循环来逐步推进到真解答的。多重解答出现的原因,单纯是因为推理错误而至。但白井在本作中,以及其他各类作品中都会不止步于多重解答只是单纯“错误的推理”这么简单。但同时,也会存在一种独特的矛盾。这点笔者暂且按下不表。笔者继续以本作进行分析白井智之笔下的多重解答除“推理错误”以外的属性。

首先,最夺目的伪解答,自然是鲸鱼爆炸解答。这个解答声势浩大,且一路狂飙的同时还确凿地收束了不少伏线。当然,也很八嘎~这一层解答的特殊点在于做出推理的人的动机,亦即推理的动机——宁事息人。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特地做出伪解答这类事,其实并不罕见,卡尔笔下的侦探菲尔博士就多次为了缉拿或者放走凶手而做出伪解答。埃勒里·奎因同样如是,为了抓住真凶的辫子,而刻意制造了一个看似合理而颇具漏洞的解答。换而言之,对于多重解答而言,存在一个有趣的塑造——亦即”侦探役的动机“。这点在『名探偵のいけにえ』中也有出现。

再来,便是之前做出的几重伪解答。先前也有说过,这些伪解答的内容里面存在一部分的正确逻辑,亦即,伪解答本身也是在给真解答铺路外,白井的多重解答同时还具备了一种误导读者的角度。最显眼的便是那个大亦牛男百思不得其解的“声音”。试想,假设排除掉其他信息,笔者纯粹给你描述——“一个人因为凶手的袭击失去了意识,而后醒来,突然听见了一些室内响起奇怪的声音,随后停止,出门到外面发现有人死了。”笔者完完全全相信不少人能根据自己看推理小说的经验,所总结的“数据库”而意识到这个声音是在暗示凶手设下了某种诡计,进而推测出是某种在该角色苏醒后出发的自动杀人诡计尔尔。而这个线索在前三重解答中都有出现,甚至白井几番解读该线索,但到最终解明的时候,笔者不认为太多看原书的读者能一击必中。因为在此前,白井通过三重推理的构造,多个逻辑链的叠加将这一线索顺理成章地被高调地以一种错误的逻辑给“隐匿”了。事实上,哪怕是看笔者的拆书也会发现,那个声音既不可能是犯人还活着的证明,又不应该是误听的话,则必然只能是“某种诡计”了,但恐怕读者的注意力仍在前期的解答上,并在后续过程中继续被大量的逻辑轰炸而迷失。

最后,对于多重解答而言,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因为有多重解答的设计,部分线索才能反过来具有意义——事实上,不少线索和伏线本身只是服务于一个伪解答的构造,如若设计得当,确实也能成为一种“红鲱鱼”的塑造。恰如笔者一直很关注的“破碎的镜子”,其从开篇至多个场景描述中都是存在的,而其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与奔拇族面具上多个眼睛的设计结合形成伪解答的组成部分——不过,笔者也必须坦言,这个组成部分的设计及伏线质量确实很高。当然,这也不仅仅是白井独有的风格,在不少含有多重解答元素的作品中也有这一设计。

4. 考察:伏线回收

如果说,多重解答是白井炫技的一层皮的话,那么在这底下的就是所谓的推理了。为此,笔者打算考察白井的逻辑链。

对于多重解答而言,设计自身存在多样的切入点的线索是一个不错的方法[3]。光从这一点来引申,笔者可以举出三种常见例子,一是之前早有提及的在伪解答提出后继续加新的线索;另一种则是设计大量的线索和伏线,每次提出新的解答时都使用其中的部分;最后一种是设计一些描述稍微含糊的证据,以此提供多样的切入点——无论是哪种都是可行,倒不如说,万变不离其宗,三者都是在设计线索层面保留了足够的解读空间给多重解答以产生的条件——而白井智之在本作中其实三者都有用上。

复杂的伏线和线索设置,毋庸置疑,即便是笔者删繁就简地进行拆书,读者依然会发现前期总结出来的线索和伏笔程度之多,更遑论从解答中标注的位置去倒推该段剧情中所呈现的线索和伏笔多么繁杂——通过设定实现五名死者轮番解答死亡原因并锁凶的这个框架承载如此数量的伏线和解答并能被确凿地驾驭,诚然是一番水准。

其次是,新线索的加入,这点也不用多说。就这一点而言,本作在白井的作品中还尚有特殊之处。毕竟,即便是最新作『名探偵のいけにえ』在给出为解答后,加入新的案件,白井也没有在其中设计新的线索,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在解答中串联。而设计具有描述性质相对含糊的线索确实也是白井的一手好戏。

在他的逻辑链组成中,确实存在这样描述性质含糊的线索切入,且在后续伏线回收中,时而能引出不少读者一开始没能注意到的伏线和事实。这种引入引出对于读者而言是否意味着无法推理呢?实则并非如此,读者最多只是不能从侦探的切入点切入。而且,如果回过头,考察笔者梳理的逻辑链,会发现白井也是写得来扎实的物证、现场分析、逻辑推论的,甚至对比下来,会发现这类描述性质的线索其实占比不算大。

譬如,大亦牛男第一个推理的切入点是“鞋子上沾有似乎是起司模样的东西,那是自己的呕吐物”,从而推理出犯人的行动。而对于读者而言,这一逻辑切入即便无法联想到,也可以从“现场为密室”,从而考虑犯人是从何进入密室,然后从“衣柜里无人,厕所里没有检查过”为切入进行推理。这或许可以看做是设置复杂线索和伏笔的好处之一,即便在这种含糊性质的线索描述下,即便读者和角色的切入点并不一致,但是一样可以得出结论——同时,也能被同样的反驳逻辑所反驳。

但是,笔者必须要说出的结论是:白井的逻辑链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所谓逻辑流

因为笔者同样对奎因做过拆书工作,借此,笔者横向比对了两者的逻辑链。可以很鲜明的观察到,构成白井逻辑链的逻辑点尽管确实十分明确——凶手是能假死的人凶手是最后一名死者凶手是在之前就死而复生的人等等,然后以此进行排除法、提出假设并反驳、逻辑的归谬等等。其推理确实具有逻辑流的质感,但是一旦将笔者对于奎因的拆书和本次白井的拆书放在一起——读者想必都会感受到白井逻辑链中存在的一种“厚重感”。正如白井智之在访谈中所说的,自己喜欢复杂的推理

奎因也会有设计大量核心线索和负责锁定条件的伏线,其也会有长逻辑链的叙述,也会有证明凶手“不得不”的动机和行为。但是埃勒里·奎因的会很注重如何说服读者,罗列可能性,一步步锁出存在的可能性,一步步地“雕琢”出对应的条件。而白井其实并不会在每一个逻辑链中都给出如此巧妙的设计。

笔者并不是在说白井的逻辑链“华而不实”,恰恰相反,笔者需要描述的是另一种层面的白井的“实至名归”。重新考察,白井笔下的逻辑链既有从一块手表展开的细致分析,又确实存在有会“提出潜在可能性,并推翻”的设计,亦会有单从逻辑角度不断深入然后推翻的切入,同时反驳伪解答的逻辑都相当简单扎实;但仔细看,这里面的部分逻辑链也存在近乎直接甩结论般的推理,快速而刻意忽视某些线索的结论——综上,笔者发现了如下的矛盾:在白井的推理中,同时存在描写含糊的线索、细致而复杂的现场调查、单一明了的物证;既存在扎实的逻辑链构建,也存在直接甩结论般的推理。

且慢,这种矛盾完全可以被解明。笔者也要做出一个推论——白井智之想要呈现的,并非是严谨至极的逻辑推理,而是能够一口气串起大量意外的伏线的逻辑推理!

如果按照笔者这个假设,那么从拆书中体现出来的逻辑链就很好理解了——即便是鲸鱼爆炸这样胡扯的解答,白井也在前期铺设了相当的伏笔。这也是为何,尽管在最后真解答中回收了大量伏笔,通过角色的讲述一并将前期各种埋藏的线索都一并串联起来,读者也很难跟上白井的步调。这也是为什么白井的逻辑链与常规的“逻辑流印象”存在偏差——因为某些时候,白井笔下逻辑推导出的下一步并非是极具确定性的结论,而是一个有着多条意外伏线证明的结论!

因为,白井所展现的就是这样的、在每一步逻辑链中有数条线索及伏笔构成的庞大而复杂且华丽的推理。也因而,有时可以设计出相当奇特的推理思路。所以对于读者而言,这样的推理是无比公平的,因为一定符合“fair-play”的定义;同时也是具有“意外性的”,因为伏线的存在和收束都令读者意想不到;但与之同时也是完全跟不上的。就如笔者刚刚举的例子那样,读者可以从其他角度切入得出牛男的伪解答,但是想要顺着牛男的思路切入却是需要一定跳跃思维的。再拿最后的真解答为例,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主判断鲸鱼解答为假,并通过最终章追加新线索直接知道犯人是真坂齐加年,而后去反推。毕竟,手表的思路是正确的。只要读者注意到手表的翻转就能推理出设定上死而复生的时间问题,随后继续反推可能用了什么诡计。但同时,读者的推理过程与白井笔下角色的推理过程相比,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层差距。亦即作者白井所能够给出一定超出读者预料的通过大量意外的伏线回收而成就的“意外的推理”。

而这个思路,也终于帮笔者有自信回答笔者的朋友在很久以前提出的一个问题——在『東京結合人間』中广受赞誉的“循环推理”桥段,实际上通过前面的一部分线索描述可以得出一个更加简明的逻辑链,为何白井还要撰写这样炫技般的推理呢

答案:一方面是为了推理框架呈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循环推理才能回收前期更多的伏线。

5. 考察:侦探角色

“话虽如此,你也该说说其他的了。”笔者的朋友如此建议我。

是的,事实上,笔者并不是单纯地来吹白井的,既然是考察,既然选取了本作,那笔者自有原因。白井智之的作品带有其强烈的个人风格,笔者在此单一考察其逻辑,不止要说其优点,更要说明其中存在的缺陷——本作,在某种意义上,是笔者个人认定的白井在推理层面风格的集大成作。不仅是体现其能力及优点的集大成作(这点通过刚才的两次论述已经无需言说),更是其潜在缺点暴露无遗的集大成作。接下来,开始论述。

饭城勇三在其著作『数学者と哲学者の密室』中,有聊及以卡尔为代表的诡计创作者笔下存在的一些难以规避的不合理的设计,比如不死小强般的死者,不合时宜的目击证人等等[4]。为了让诡计成立,这类不合理设计的存在需要作者想法设法给以圆满解释,譬如从动机角度,譬如设计巧合等等。而对于白井,即便是他,在其阐明诡计的时候也无法规避这一点。譬如,真坂齐加年诱导爱里出门,在浴室里看到伪装成四堂的牛男——这处诡计极具所谓“设计感”。因为凶手在实施这一诡计过程中,同样必须保证牛男不会溺水而亡,但对于真凶而言,爱里会逃出房间,并来到浴室看到伪装的尸体,是一件时间难以把控的事情。在这里的诡计成立,只能说是“设计”使然。

而同时,白井智之对于多重解答的重视,亦让他笔下的角色具有了另一种“不合理”。那就是属于侦探役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之处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早期,白井智之笔下的作品有个特点,即谁都可能做出推理,谁都可能是最后的侦探役。这点应该不需要笔者强调,所谓推理小说里的侦探役,并非完全等价于拥有侦探职位的人,而应该是做出正确推理的角色。侦探役,以正确的推理触摸到真相,并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使用”这份真相。以推理锁死凶手,或者怀揣推理放弃,亦或干脆依靠自己知道的真相进行设局、亦或为了宁事息人而故意做出伪解答——在推理小说中,”推理出真相“有着相当的分量。

那么,为什么在白井设计的多角色+多重推理的情况下,会出现所谓的侦探的不合理呢?

非常简单,请各位再重新看一下四堂馄饨的伪解答最后阿良良木肋反驳爱里的推理桥段——无需多言,两者的逻辑链是一致的。换言之,所有人在当时都不应该认同爱里的推理。当然,可以用爱里和牛男本就是为了宁事息人,其他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没有点破来解释。但这样会有另一个问题,那么为何阿良良木肋能锁定真坂齐加年是凶手呢?当然,这点也是可以解释的,因为阿良良木肋发现真坂齐加年隐瞒了手机上的讯息——等等,你们看,矛盾出现了,因为真坂齐加年完全可以继续因为宁事息人的态度保持沉默。而且后续四堂馄饨表示自己确实相信了爱里的推理。

作为之前做出过与反驳逻辑完全类似的推理者,却无法反驳爱里的逻辑——这就是这个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名为侦探役的不合理。丧失了推理者身份的角色同时仿佛丧失了先前听过的推理桥段一般,忽视了反驳逻辑的相似点,再度成为听从其他侦探役推理的路人角色和受害者——这就是与诡计设计会带来的不合理之处相对应的存在于这样的推理设计中的侦探役间的矛盾之处

不止于此,因为犯人角色同样隐藏于其中,并且在之后要作为其中一个侦探役登场。这样一来,对于犯人的描述需要慎之又慎——因为稍不小心,就会造成虚假叙述的问题!而事实同样证明,即便是白井智之,也不可避免地在本作中,犯下了这样两句话的虚假叙述

——饂飩と沙希は何も言わずに斉加年のあとを付いてくる。饂飩はいかにも臆おく病びようそうな男だが、これでも推理作家だ。実はこの男がやったという可能性も十分にある。 ——過去を悔やんでも仕方がない。いったい誰がやったのか。この状況ならあと少しで明らかになるはずだ。

在《惨剧(二)》的追加剧情中,身为真凶的真坂齐加年的内心描写里明确怀疑另外二人,并表示不知道真凶是谁。而在后续推理中,则又可发现一切都在齐加年的计划中,则这两句话只能是出于误导读者而不慎写就的“虚假叙述”。

当然,这两句话并不是什么重要线索,甚至于无法影响推理结果,本质上来说,不影响本作的公平性。但是,在白井前前后后这么多的作品中,笔者的朋友确实也只在这作中完全敲定了这两句的“虚假叙述”问题。应而,还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最后的一点点问题,在于推理之上。事实上,通过拆书,各位读者也能发现,白井本作最能令人心情激荡的是前面数度的逻辑推理和反驳。而事实上,最终真解答开始,从一块手表进行的反转到这个巨型的时间诡计都很值得言说。真正让笔者感到不对劲的还是在时间诡计暴露后的推理解答。

事实上,无论是先前的“为了诡计而产生的不合理”、“为了推理而产生的不合理”,还是“虚假叙述”的最终成型,都跟最后的推理多少挂钩。而它本身的问题不在于什么逻辑bug,也不是藏匿了线索,而是到这一刻位置,白井在大量回收的伏线和最终组成的逻辑链,并没有形成太过鲜明的爆点,也缺乏如前面鲜明简洁的逻辑核心,且过分冗长——因而,即便最后的机械诡计、人偶的伪装等等属于不太新鲜的梗,但是读者不仅依然跟不上思路,甚至会本能地有种牵强感。亦即,这层逻辑幻想险些崩毁——倒是那个神动机力挽狂澜般地给了读者一下重击

换而言之,即便是白井,即便从前期考察角度而言,他确实驾驭住了整个框架,依旧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了相当的缺点和颓势。

不过,在此后的作品,这些缺点便逐渐从中消失了,而优点在被保留的同时,也显得更加精进——白井的进步神速是可见的

6. 总结

还有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彩蛋一样的由笔者总结而出的结论——

如果单独考察本作中的一些推理元素:破碎的镜子呈像,特殊的恐惧症,慌忙止血的行为,坠海的声音,用一具尸体取代另一具尸体的诡计,换鞋的逻辑等等。不知道有些读者会不会想到另一部作品呢?

而就像笔者之前所总结的那样,白井笔下的诡计其实本质上不算什么新型的诡计——连环杀人案中的比拟物件诡计、自动杀人诡计、时间差诡计等等。请问,把半具残尸藏在轮椅上运走 跟 把人头藏在赎金包里让交接人带出现场 跟 把凶器黏在传阅板上由传递者交接 这些诡计有什么区别(知道的别说,会鞋底)

实际上,本质没有区别。

而白井智之,就是用自己笔下的设定、特殊条件等等,创造出新的盲点,新的空间,从而去改变诡计的呈现;哪怕是类似的推理要素,也只需要变更其解谜的重点,所需的伏线,就能给以不一样的观感——而能支撑这一切的,便是能大量回收伏线而成的逻辑链——从而,白井笔下也不会因为元素过于相似,而让读者发觉类似眼镜碎片藏木于林这般逻辑链的复用。

如今,距离本作出版也有4年之久了,白井智之的进步和成绩都有目共睹。

虽然笔者的朋友希望笔者能再继续论述一下刚刚提及的那个观点——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类设计能很好的应用在”诡计设计的变体上“,从而继续打破所谓的读者建立的”数据库“。

但是一来,笔者不再想继续效仿饭城;二来,本文是对于白井的论述,所以笔者已经完成了最初的想法。这个选题就等之后再说吧。

以上。

参考文献

[1] 白井智之の访谈(上)-鬼畜世界的本格良心(お前の彼女は二階で茹で死に)书评 (douban.com)

[2] 《ジャーロ No. 86》2023.1月刊:「アフタートーク 著者×担当編集者」第7回〈『名探偵のいけにえ 人民教会殺人事件』白井智之(作家)×新井久幸(新潮社)

[3] 饭城勇三『本格ミステリ戯作三昧』

[4] 饭城勇三『数学者と哲学者の密室』